父亲买了肉,中午回去就能改善生活了,一般母亲都会先过油,炸上些豆腐片和丸子之类。年三十的午餐定然是大锅熬菜的,因为有香喷喷的五花肉,配上馒头吃也是蛮不错的。下午就开始盘饺子馅了,饺子要到晚上才能吃上呢!大年三十晚上是要熬岁的,大人们忙着唠嗑,小孩子们就跑到外边去放花炮和二踢脚,父母这会儿就会把新衣服拿出来准备好,好让孩子们明天一早穿。熬岁熬得久的时候,也就不知道啥时候昏昏沉沉的睡去了。
大年初一天还未亮,我们就被邻居们放炮的响声惊醒了,这时候不用大人喊,就会一骨碌从床上爬起来,匆匆忙忙穿上过年的新衣服就跑出去玩了。初一早上最快乐的事情就是跑着去捡拾花炮了。听到村上谁家有鞭炮声,就循声跑去,捡拾那些地上没有炸响的花炮,反正也看不见,就瞎摸着拣些完整的回来。这些没响的大都是有捻的,还可以再拿来放。有的炮捻燃烧得短了,就把炮头处剥开一点,炮捻也就露得长些,就能继续点燃放了。因为炮捻短,有时候也会嘣到手的,那能疼上好半天。从早上天不亮就开始到处跑着捡拾花炮,大概能捡拾到吃早饭的时候,每人捡拾到的花炮也够放上一天半天的了。大年初一是不能叫人早起的,据说叫人不吉祥,那怎么办呢?这时候捡拾来的花炮可就有了大用处。看谁还没起床,就把花炮放在他的门口或窗台上燃放,保准放不了几个,受不了炮仗的折腾,他自个也都起来了。
大年初一人们都会互相走动拜年问好,平日处得好的邻里,还会端了煮好的饺子串门互相品尝。中午,母亲照例是要准备一大锅烩菜的,那时候也没有现在这样的条件,没有七个碟子八个碗的,也就是居家乐乐呵呵地一起吃个团圆餐,但那滋味却也是暖暖融融的,让人惦念到如今。
到了初二以后,最重要的活动就是串门走亲戚了。一般走朋访友则要到初五六以后了,传统的年是要持续到元宵节的,过了正月十五,年才算是过完了。
儿时的年一直珍藏在记忆深处,有关过年的那些童年趣事恰如一杯陈年老酒历久弥香,那种让人陶醉的味道分明就是莫名的挂牵,是乡愁?或是亲情?是思念?或是祝福?这儿时的年啊,着实令人难以忘怀,永远地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