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2章 沉舟侧畔千帆过 二(2 / 2)

汉末小人物 张有孚 1606 字 4天前

曹丕扮作一副认真的面孔:“文词佶聱,格律生硬,确有堆砌浮华之嫌,然其术数造诣非常人可比。”

司马懿点头认可:“术不是一类技能,而是一门智慧。”

曹丕鼓掌称善,随后伸出手指在面前晃动:“内通神明外应世事,类越人问剑之言,盖凡者不明其深,理浅不能见其本,表于迂诞若是而非,此诚上下之术也。”

这个评价可以讲很高,拿越王勾践向越女讨教剑术的故事形容刘琰得道之深,可惜不是每个人都能理解深奥的哲理,普罗大众觉得她行事乖张似是而非。然而这一点正是曹丕认可的高深之处,既所谓上下之术,可惜刘琰得道日久却不自知。

任何社会都存在割裂,随着社会分工越发细致,来自财富分配不公的二元分化,导致社会割裂不可避免。顶层要求的社会稳定不是避免社会割裂,而是尽最大努力保证社会不滑入到分裂的深渊。

社会稳定的本质是:顶层获取所有社会资源,既掌握权利又控制利益还占有话语权,权利和利益密不可分,话语权则是稳固以上两点的基础。有压迫必然有反抗,因此食利的顶层和弱势的底层天然存在对立,且不可调和。

让渡社会资源是维护稳定的唯一出路,然而顶层不会大刀阔斧的进行社会改革,因为这样做就违背了维护稳定的初衷,那么缓慢改良就成了顶层的最佳选择。改良有个前提,权利和利益不容让渡,而话语权是保证获取权利和利益的根本手段。

说白了三个方面一点都不能让,这好像是一个死局,但顶层找到一条折中方案,就是所谓上下之术:通过所掌握的话语权愚弄底层民众。将话语权放到阳光下,告诉所有人顶层一直在改良,社会始终在进步。

愚民政策并非拒绝授予底层知识,恰恰相反,知识的授予可以提高话语权的权威性。问题不在授予知识,而在于授予什么样的知识——将知识拆解的面目全非,用朦胧的,繁琐的绝对正确来混淆背后的真实。

宏观政策不能说清楚,说直白,逼迫老百姓猜测、揣度,这些深奥、得体而又无实际内容的废话。正确的废话永远不会错,判断失误是老百姓不会解读,不会解读因为知识不够,所以要崇拜具备话语权的专家。

微观操作同样具备技巧,要让老百姓明白社会在进步,所有人始终处于奋斗状态,没有足够的精力和财力接触真正的法律条文,接触到的全是粗浅的道德范畴。同时将简单的过程复杂化,便捷的手续程序化;底层只能不明所以的盲从与附和技术官僚的指挥,在不知不觉之间甘愿受奴役。

此时权利和利益则隐藏在灰暗中,社会永远在进步,顶层永远吃不饱,永远在吃的过程中;老百姓永远生活在迷雾里,靠猜测判断真实。社会是“透明”的,言路是“自由”的,牛马可以发泄,顶层甚至会刻意引导牛马谩骂,等发泄过后自然回头安心做牛马。

一番话把几个人都逗笑了,这时门外响起掌声,这不是谁在附和领导,而是门外侍从有重要事情需要进来禀报。

所谓重要事情乃是两份公文和一张小纸条,曹丕接到手里越看眉头越紧,随手递出公文同时开口道:“彦才不是要随军吗?这便到了。”

公文第一份是传令鲜卑人出击河套地区,保证南匈奴无法支援关中就算成功,曹操划出河东郡,太原郡,上党郡三地设立特区,允许参与战争的鲜卑人建立羁縻政权。先前割让领土之后社会舆论都麻木了,建立几个国中之国无所谓。

第二份公文除了列举出兵序列,还有新的人事安排。要提前说明行军打仗与平时不同,保持本职不变的情况下临时任命,通常情况下战事结束便收回权利。

重点在其中几个人:刘晔任行军长史总管行营实务,相当于出征大军的二把手,有权监督和参与几乎所有事情。贾诩的方案被采纳夏侯渊将主攻河东,由此任命贾诩行前军师职务无可厚非,然而中军师荀攸出人意料的留守大本营,现在贾诩成了随军参谋部最高长官。

这次出征士族高门的军队占比很大,所以这两个人事安排显得非常关键。刘晔是高门中的异类,不顾及本阶层的利益只忠于曹操;贾诩在中原没有根基,既不属于高门氏族也不站队寒门,除了依靠曹操没有别的出路。

之后涉及到曹丕幕府,朱铄授门下参军兼领刺奸,类似宪兵队长加贴身保安,授予一身正气的朱铄算是人尽其才。

要说以上还算合理,那么诡异之处在司马懿的任命上,首先擢丞相主薄,主薄是实职打完仗不会收回,以司马懿现在的年纪算是一步升到顶;紧跟着加一个假“丞相行军司马”就耐人寻味了,就因为加了丞相两个字,所以此行军司马非彼行军司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