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这笔贷款的综合利息达到了7%,这是不是有些太高了?”
“没有这笔钱,对我们的影响也不大,而且我们也能找到其他路子搞钱。”
窦纳乐原先还在扯皮呢,突然就放款了,给了2500万英镑。
且速度之快,汤潇逸都没反应过来,一半就以现金形式抵达了。
另一半为授信额度,用于在英吉利帝国购买商品,这很正常。
不过贷款虽然到手了,但利息并不低,这让刘一鸣很难受。
7%的利息听起来不高,但2500万英镑一年就要还175万的利息,875万两白银,这又是长期贷款。
算下来的最终利息是一个不小的数字。
贷的这个钱国内又不是拿不出来,而且也没有急需用钱的地方呀!
“你说错了,帝国很缺钱,钱这种东西,多多益善。”
“利息高点儿也没事,我们能用这钱创造出的财富远不止这些。”
汤潇逸知道刘一鸣说的不是利息高,而是和英吉利借钱。
相对于借外债,刘一鸣更希望借内债,这样肉是烂在锅里。
“目光全面一些,这笔钱相当于是保护费。”
“英吉利当初明明不愿意借债给我们,现在突然一路绿灯快速放款,证明他们内部发生了变化。”
“结合他们刚刚在战场上丢了一个中将,之前还死了一个上将,丢尽了脸面。”
“加上欧洲崛起的挑战者,他们现在不得不收缩力量,先解决欧洲问题。”
“在这之前,他们肯定会先布局世界,至少保证在他们解决欧洲问题时,其他地方不会完全脱离控制。”
“这次贷款就是一个信号,窦纳乐也表示在和谈中会站在我们一方,之后肯定还有其他方面的合作。”
刘一鸣更不明白了,华夏帝国虽然好像和沙俄、阿美利卡打的热闹,但帝国内部并没有将其视为最重要威胁。
在华夏帝国内部的敌人排序中,英吉利>法兰西>沙俄>东瀛>阿美利卡。
即便是战争最艰难的时候,华夏帝国海军依旧防备着东瀛和英吉利。
即便兵力短缺时,总参谋部向北方集团军调派兵力也避开了半岛的三个步兵师。
他们一直在对东瀛持续放血,让半岛南部成为东瀛的负担,时时刻刻消磨东瀛的资源。
法兰西?虽然是“盟友”,但帝国的东南亚战略,可绕不开广南之地。
至于英吉利,那就更不用说了,千里迢迢冒着风险支援布尔人,刘一鸣是知道的。
所以,现在英吉利自顾不暇,不应该趁机捣乱吗?
配合英吉利,不像汤潇逸的风格呀!
“我们当然要让英吉利安心的收缩力量,最好让他们能毫无后顾之忧的投入到欧洲问题中去。”
汤潇逸看出了刘一鸣的疑惑,
“只有这样,英吉利才会投入到欧洲的战争中去。”
“随着工业的发展,交通技术的进步,各种思潮的出现,未来的战争已经从军队对抗发展为国家对抗。”
“速胜速败的情况不会轻易出现,战斗也会更加残酷,直到有一方彻底倒下为止”
“对这一点,我想你深有体会。”
刘一鸣若有所思的点头。
帝国好像就是这样?
阿美利卡的舰队明显占据绝对优势,但华夏就是凭借组织动员能力抢时间,将檀香山打造的固若金汤。
光有防御工事还不够,还要有物资支撑,当初也是他组织的大规模运输。
在东北亚前线也是如此,他们动员了大量的运输力量,才能支撑炮兵的快速移动、后勤补给。
而为了应对可能出现的失败,陆海军都在进行着多手准备,一旦前线失利,立刻就能补上。
可以说,战斗一开始,沙俄帝国就已经失败了,其远东部分因为后勤保障能力弱,不论多么军队强大,也只是一支军队。
而要面对的,却是一个国家。
当然他们军队也很弱小就是了。
“所以,我们要让英吉利安心,让他们能够将力量撤回欧洲,让欧洲的挑战力量感到不安。”
“这样,他们才会开始疯狂的军备竞赛,最终失去一切合适的可能。”
“只要欧洲的战争开始,欧洲就不会有胜利者。”
汤潇逸也是在发觉英吉利开始战略收缩后,才想通这事儿。
如果华夏帝国表现的太反对英吉利,也许英吉利会向德意志做出妥协,先对付华夏帝国。
阿美利卡可以反对英吉利,是因为阿美利卡军事是真不行,而且远离英吉利的核心利益。
华夏呢?已经证明了自己拥有一定战斗力,同时人口众多,还紧邻印度。
华夏帝国强大又反英的话,英吉利恐怕睡不着。
这样一来,英吉利的走向会难以判断。
例如暂时和德意志人妥协,同时大力支持法兰西、沙俄帝国、东瀛、阿美利卡。
总之,离岸平衡,然后用庞大的资源去把水搅浑。
就像反法战争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