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文会佳人来相伴。(2 / 2)

姑娘眼中闪过一丝欣喜,轻轻点头,说道:“那敢情好呀,苏公子才学渊博,能与公子一同赏析诗词,那可是求之不得的事儿呢。”

说罢,两人便一同看向了正在被众人讨论的那首诗词,只见纸上写着一首七言绝句:“春风拂岸柳丝长,燕语呢喃绕画梁。庭院深深花弄影,珠帘半卷月如霜。”

苏逸微微皱眉,思索片刻后,说道:“姑娘你看,这首诗开篇以春风拂柳、燕子呢喃之景入手,描绘出了一幅春日里生机勃勃、充满生活气息的画面,用词颇为细腻,将春日之景的那种灵动之美展现得很是到位。”

姑娘轻轻点头,手中的团扇轻轻晃动,说道:“苏公子说得极是,我也觉得这开头两句着实巧妙,让人仿佛能看到那春日里,柳树在风中摇曳,燕子在房梁间穿梭的景象呢。不过呀,我觉得这后面的‘庭院深深花弄影,珠帘半卷月如霜’更是精妙,它一下子就将画面从那热闹的春日庭院外,拉到了这幽静的庭院之中,那花影摇曳,珠帘半卷,月光如霜的景象,营造出了一种静谧而又略带惆怅的氛围,让人不禁遐想这庭院之中的人儿有着怎样的心事呢。”

苏逸听了姑娘的见解,眼中露出赞赏之色,笑着说道:“姑娘果然心思细腻,见解独到啊,这后面两句确实是此诗的点睛之笔,通过这场景的转换,赋予了整首诗更深层次的情感与意境,让读者能从中感受到一种别样的韵味,这便是诗词的奇妙之处呀。”

周围的文人听了两人的对话,也都纷纷点头,对姑娘的文学素养表示认可,不少人更是主动加入到他们的讨论之中,一时间,原本围绕着诗词的讨论变得更加热烈而有趣了。

而那姑娘似乎也被这浓厚的文化氛围所感染,越发来了兴致,她又接着说道:“我觉得呀,诗词之妙,不仅在于描绘出美好的景象,更在于能借景抒情,让读者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就像这首诗,或许作者是在思念远方的亲人,又或是感慨时光的流逝,才会在这春日的美景之中,融入了这般略带惆怅的情感呢。”

众人听了,皆是眼前一亮,觉得姑娘这番话颇有深度,苏逸更是笑着说道:“姑娘所言极是,诗词本就是作者情感的寄托,不同的人读同一首诗,或许能品读出不同的情感来,这也正是诗词的魅力所在呀。”

随着讨论的深入,姑娘与苏逸之间的相处越发融洽,两人你一言我一语,时而为诗词中的某个用词精妙之处而赞叹,时而又因对诗词情感解读的不同而争论,却又都能在相互交流中获得新的启发,仿佛彼此之间有一种无形的默契。

这一幕落在旁人眼中,更是觉得两人般配至极,那姑娘的温婉贤淑与苏逸的儒雅才情,相得益彰,宛如一对璧人。不少人心中暗自猜测着两人的关系,更有那好事者,已经在悄悄打听姑娘的来历了。

然而,就在众人沉浸在这融洽的诗词探讨氛围之中时,却有一双眼睛在角落里冷冷地注视着苏逸和那姑娘,眼神中透着嫉妒与愤恨。此人正是之前就对苏逸心怀嫉妒的刘启,他本就因苏逸在文会上出尽风头而心生不满,如今又见苏逸身边多了这么一位美貌且才情出众的姑娘,心中的嫉妒之火更是熊熊燃烧起来。

刘启暗自咬牙,心中想着:“哼,这苏逸凭什么处处都这么得意,今日我定要想办法让他难堪,绝不能让他就这么顺风顺水下去。”他眼珠一转,心中便有了一个阴险的计划,悄悄朝着身边的一个小厮模样的人使了个眼色,那小厮会意,便悄然退了下去,不知去准备些什么了。

而苏逸和姑娘对此却浑然不知,依旧沉浸在诗词的世界里,尽情享受着这难得的文化盛宴,他们的欢声笑语在这园林之中回荡,仿佛为这春日的文会增添了一抹别样的色彩。

但这看似美好的场景之下,却潜藏着刘启暗中谋划的危机,苏逸能否再次凭借自己的机智与才情化解即将到来的麻烦,他与这位姑娘之间的缘分又将如何续写,一切都还是未知数,而这场文会也依旧在继续进行着,精彩与波折仍在不断上演。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