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枯井狐缘(1 / 2)

民国二十三年秋天,青阳村可遭了大难,百年不遇的大旱来了。村口那口雕着貔貅纹的汉白玉古井,往日里井水满满的,现在竟干得见底,井壁上还渗出暗红色的水珠,看着怪渗人的。

村里有个老秀才叫赵启明,这人懂些天文星象。一天夜里,他瞧着天上星星,发现紫微垣里的贪狼星犯月了。看完星象,他脸色煞白,跑到祠堂柱子上刻下“狐影现,血井开”六个字,当天夜里就七窍流血,突然死了,可把大伙吓得不轻。

这时候,在省城读书的周念安收到母亲病重的家书,心急火燎的,连夜就搭着驴车往家赶。走到村口槐树林的时候,四周静悄悄的,突然,井里传来妇人的哭声,还夹杂着铁链拖拽的哗啦声。那声音在夜里听着,脊梁骨直冒凉气。

月光洒下来,周念安借着光一看,井沿的青苔竟然有手掌抓挠的放射状裂痕。他壮着胆子,举着马灯往井里探头,喊了句:“谁在下面?”这一喊不打紧,井底突然闪过两点幽绿的荧光,跟鬼火似的。他吓得往后一退,一屁股坐到地上,怀里的家书也掉进井里了。嘿,你猜怎么着?家书被一只裹着腐叶的森白枯骨接住了,那指骨关节上还套着枚鎏金缠枝镯,正是他母亲的陪嫁之物。

正慌神呢,村里的更夫王瘸子提着铜锣过来了。王瘸子一看这架势,脸色“唰”地就变了,着急忙慌地喊:“周少爷,快走啊!这井吃人呢!”话还没说完,井底就传来指甲刮擦岩壁的刺耳声响,吓得林子里的夜枭扑棱棱乱飞,还落下几片沾着黑血的羽毛。

周念安一路小跑回到家,推开老宅那扇斑驳的木门。一进去,就看见母亲周王氏直挺挺地躺在竹榻上,脖子上三道紫黑的指痕特别显眼,看着就让人心疼。管家福伯哆哆嗦嗦地说,夫人三天前去古井打水,回来就发起高烧,还说胡话,老是念叨“七月半,抬红棺”。

到了子时,梆子“当当”响过。周念安正睡不着,忽然听到院子里传来唢呐声。他好奇啊,推开窗户一看,好家伙,八个纸扎人抬着个朱漆棺材,慢悠悠地飘过天井。那轿帘一掀,露出他母亲青紫的脸。这可把他吓坏了,赶紧抓起桃木剑追出去。结果呢,纸人一下子化作黑雾,飘进祠堂里去了。再看那棺盖上,赫然印着用血手拓写的生辰,仔细一瞧,正是他自己出生的年月。

周念安追到祠堂,祠堂供桌突然自己烧起来了,也没风啊,就这么莫名其妙地着了。火光中,墙上浮现出一幅狐首人身的女子壁画。周念安伸手碰了下壁画,耳边突然响起一个清冷的女声:“公子可还记得柳烟?”这一嗓子,把周念安的记忆一下子勾起来了。他想起七岁那年,从猎户陷阱里救过一只断尾的白狐。那小狐狸临走的时候,回头看了他一眼,眼角还垂落一滴像朱砂似的血珠。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周念安在井边碰到一个戴斗笠的游方道士。这道士拿着拂尘,往井底一指,说:“令堂三魂被困,七魄将散。这井可不是一般的地儿,是九阴聚煞之地,井下还埋着三十六具狐骨呢。”

这道士叫玄真,他说三十年前,村里闹狐灾,族长请了个茅山弃徒,布下了“炼妖阵”。每隔六十年,也就是甲子年,就要活祭一个少女,把她的生魂封进狐骨里,镇压在井里。周念安的母亲就是因为撞见现任族长周有德往井里倒黑狗血,被种下了噬心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