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十七年深秋,徽州府那雨就跟被人拧开了水龙头似的,没完没了地下。青石板路上飘着泛黄的纸钱,看着怪渗人的。
有个卖油郎叫李二瘸子,这人走路一拐一拐的。这天,他裹着蓑衣,手里攥着半截红头绳,正匆匆忙忙地往城隍庙赶。这红头绳是他今早在城隍庙后墙根捡的。
三更梆子“当当当”敲过三响,四周安静得吓人。突然,李二瘸子听见自家瓦檐上“簌簌”作响,就跟有啥东西在上面跑似的。他火冒三丈,大骂一声:“哪个短命鬼敢踩老子屋顶?”抄起门闩就冲了出去。
这一出去,他就瞧见西边巷口悬着盏黄纸灯笼。嘿,你说怪不怪,那灯笼飘得极低,离地不足三尺,灯面上还用朱砂画着道符咒,在这黑夜里一闪一闪的,透着股邪乎劲儿。
李二瘸子好奇心上来了,撒开腿就追着那灯笼跑。拐过三条街,嘿,竟来到了城南义庄门前。义庄守夜的老张头正抱着酒葫芦打盹呢,迷迷糊糊一睁眼,好家伙,就看见那灯笼悬在停尸房窗棂上。
老张头心里“咯噔”一下,头皮发麻。他举着油灯凑近,往停尸房里一瞧,二十具薄皮棺材摆得整整齐齐,可唯独第三口棺材盖板半开着。老张头壮着胆子再凑近点,这一看,差点没把他魂吓飞咯!只见棺中躺着个穿红肚兜的男童,脖颈上缠着半截红头绳,嘴角还挂着一抹诡异的笑,在这昏暗的灯光下,别提多吓人了。
第二天清晨,绸缎庄周掌柜家可炸了锅。他家六岁的独子周宝儿,在卧房里凭空消失了!雕花木床上留着湿漉漉的泥脚印,窗台上还搁着张靛青色帖子。周掌柜哆哆嗦嗦地抖着手展开帖子,只见上面墨迹如血,写着:“夜游神借童子游阴司,子时三刻备白米三斗、雄鸡血一碗,置于城隍庙戏台。若差半粒米、少一滴血,令郎魂魄永镇黄泉。”
这事儿可不得了,惊动了巡警队王队长。王队长带着洋枪队,夜里就在戏台四周埋伏好了,就等着看这“夜游神”到底啥模样。
子时刚过,就听有人喊:“快看!”只见戏台立柱上突然渗出黑血,跟眼泪似的往下淌。紧接着,十二盏黄纸灯笼从四面八方飘来,在半空拼成个“冤”字。这一下,把埋伏的巡警们吓得够呛,突然集体犯起癔症,对着空气“砰砰砰”胡乱开枪。
就在这一片混乱当中,嘿,周宝儿竟赤着脚从城隍爷塑像后爬出来了,小手里还攥着把带血的铜钥匙。这可把大伙都看懵了,这到底咋回事儿啊?
城西胭脂巷有口百年老井,井栏上刻着“光绪三年重修”的字样。打更的赵驼子说,每到子时,井底就传来女子唱曲声,唱的还是三十年前红极一时的《牡丹亭》。这大晚上的,冷不丁听到这声音,谁不害怕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