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2章 《模型外的针脚》(1 / 2)

《模型外的针脚》

无影灯在手术台上投下冷冽的光,3d 打印的心脏模型悬浮在患者胸口上方,血管分支与真实心脏的冠状动脉完全重合。顾承川的缝合器尖端距离心尖软肉区 0.5 毫米时,掌心突然泛起青稞饼的粗粝感 —— 那是卓玛在手术室外递来的、带着体温的谢礼。

“顾老师,” 陈武的声音从耳麦传来,“机械臂校准完成,误差 0.03 毫米。” 他盯着控制台,代码在屏幕上流淌,每个缝合点都精准对应模型数据。但顾承川的指尖在模型表面停顿,缝合器的金属头反射着灯光,像极了卓玛锦旗上的牦牛绳流苏。

记忆突然穿透无菌服:七年前的青海牧区,卓玛的丈夫在手术台上突然心跳失律,他凭着触感在牦牛绳纹路上找到了心尖的薄弱点。此刻模型的 “心尖软肉” 区域在灯光下微微发亮,与当年患者胸口的疤痕位置分毫不差。

“等等,” 顾承川的声音让整个手术室凝滞,缝合器悬在半空,“给我 30 秒。” 他摘下手套,指尖轻轻按在患者胸口 —— 不是模型标记的位置,而是偏左 0.3 毫米处,那里的皮肤温度比机械臂测算的高 0.1 度。

沈星遥的红绳在监护仪上晃出残影,她突然明白:这是顾承川独有的 “手工校准”—— 用掌心温度寻找心尖的真实位置。七年前卓玛的手术记录里,他曾在备注栏写:“机器说 1.2 毫米,手说 1.5 毫米,信手。”

“顾医生,” 麻醉师的声音带着紧张,“心率升到 120 了。” 顾承川却笑了,指尖感受到的轻微震颤,与模型的搏动频率相差 0.2 赫兹 —— 这是机械臂算法里没有的、生命特有的韵律。

缝合器终于落下,不是模型标记的直线,而是沿着心肌纤维走向划出的弧线。陈武盯着控制台惊呼:“顾老师,您改了缝合轨迹!” 但顾承川知道,这条多出来的 0.3 秒停顿,这条偏离模型 0.1 毫米的弧线,正是当年李建国用红笔在他手背画的 “心尖呼吸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