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前的温度》
央视演播室的冷光管在顾承川的白大褂上投下青灰阴影,摄像机的红圈对准他胸前的枣核针。导播倒计时的数字在提词器上跳动,他却想起三千里外的沙漠诊所 —— 阿里医生跪在沙丘上,用椰枣核缝合牧民心脏时,掌心的温度曾让干燥的纱布微微发潮。
“顾教授,” 主持人的声音带着职业性的温润,“3d 打印心脏模型被称为医学革命,您认为它最大的突破是什么?” 聚光灯亮起的瞬间,顾承川看见镜头反光里,沈星遥抱着台老式摄像机站在角落,那是当年记录镇沅医疗队的机器。
他举起枣核针,针尖在 3d 打印模型的缝合点轻轻划过:“突破不在打印精度,” 金属与塑料接触的轻响里,他想起卓玛锦旗上被雨水洇开的红,“而在让冰冷的技术,记住掌心的温度。” 提词器上的预设回答 “精准医疗新纪元” 突然模糊,他选择了更真实的声音。
演播室的大屏切换到手术回放,机械臂在模型引导下精准缝合。“但您在手术中手动调整了缝合轨迹,” 主持人捕捉到关键帧,“这是否意味着技术仍需依赖经验?” 顾承川望着屏幕里自己停顿的指尖,想起李建国临终前塞给他的红笔。
“不是依赖,是敬畏,” 他的手指抚过模型的 “心尖软肉” 凸起,那里还留着他手工触摸的指纹,“3d 打印能复制心脏的每根血管,” 声音突然轻下来,“却复制不了牧民编牦牛绳时,留给生命的呼吸间隙。”
沈星遥的老式摄像机突然传来电流声,屏幕里跳出段未剪辑的素材:镇沅的孩子们举着纸做的心脏模型,用红笔在 “心尖” 画圈。“顾爷爷说,” 最小的男孩把模型贴在胸口,“这里要轻轻碰,像接雪花。”
顾承川的视线掠过观众席,发现有位医生的白大褂口袋里,露出半截牦牛绳 —— 那是沈星遥送给牧区学员的标记绳。“技术是工具,” 他指向自己的胸口,“但握着工具的手,必须记得每个心跳都是活的。” 这句话让提词器后的导演微微动容,他知道,这不是事先准备的台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