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5章 《求情的故人》(2 / 2)

非洲医学生的视频突然接入,镜头里,三十个红绳标记在 3d 打印模型上闪烁:“顾教授教会我们,” 年轻的医生举起椰枣核缝针,“技术的终点,是让每个心跳都记得掌心的温度。” 背景中,沙漠儿童举着黏土心脏,上面歪扭地写着 “中国顾”。

顾承川坐在角落,白大褂第三颗纽扣依然空着。他摸着口袋里的枣核针,金属表面的刻痕硌着掌心,突然想起李建国的老笔记本 —— 此刻正躺在沈星遥的纸箱里,1998 年的防汛记录页上,新夹着张字条:“当技术忘记心跳,患者会记得温度。”

“顾医生,” 老主任突然转向他,“这些来自全球的求情,你怎么看?” 顾承川抬头,看见沈星遥脸上的泪痕,看见陈武手中的修正报告,看见桌上散落的椰枣核、红绳、黏土手印 —— 这些他从未刻意收集的 “谢礼”,此刻却织成了最温暖的证词。

“我只是做了每个医者该做的,” 他的声音轻得像枣核针划过掌心,“当年李医生教我,心尖的软要用红笔圈三次,” 他望向老主任,对方眼中闪过当年共同抗洪的记忆,“现在我想告诉所有人,再精密的算法,也需要留道缝,让生命的光透进来。”

听证会结束时,沈星遥蹲下身收拾散落的求情信,顾承川帮她捡起镇沅孩子的黏土手印 —— 那枚带着红土的小手掌,正好覆盖在他白大褂的纽扣缺口上。“顾老师,” 她突然笑了,“您看,患者的手,会缝补医者的白大褂。”

暮色漫过会议室,顾承川的枣核针在夕阳下闪了闪。他知道,这场听证会不是终点,而是起点 —— 那些椰枣核、红绳、黏土手印,终将成为医学史上最温暖的注脚,提醒每个医者:当技术的列车飞速前行时,别忘了,轨道旁还有无数双捧着心跳的手,等着医者蹲下身,用掌心的温度,缝补他们心尖的软肉。

最终,老主任在听证会记录上写下:“顾承川的‘过错’,是用三十年时光,证明了医学最本真的真理 —— 技术可以冰冷,人心必须温热。” 这句话,与沈星遥带来的二十七封求情信,共同躺在文件柜最顶层,成为后来者寻找初心时,最明亮的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