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摩室的沉默》
介入手术室的观摩窗玻璃泛着冷光,王主任的鼻梁抵在玻璃上,呼出的热气在透明表面凝成白雾,又被空调冷风迅速吹散。他盯着磁导航导管的末端,在患者冠状动脉的第三处迂曲段,导管像被无形的手掌托举着,以 0.1 毫米的振幅轻轻震颤,导丝尖端划出的弧线精准得令人心惊。
对讲机传来顾承川的声音,混着手术室的背景音:“心尖区震颤缓冲已激活,与您的‘三秒触诊法’同步。” 王主任看见操作医生的手腕每三秒微旋一次,幅度恰好 5 度 —— 那是他三十年临床中,判断心肌顺应性时最熟悉的发力节奏。磁导航的定位光斑与医生的指尖动作形成共振,像老手艺人操纵提线木偶,每根丝线都系着心跳的节拍。
患者的心率突然从 72 跳升至 118,监护仪的报警声在观摩室回荡。磁导航系统的屏幕瞬间泛红,却在 0.2 秒内切换成手动模式。操作医生的手指在控制台上轻点,导管应声退回 1 厘米 —— 这个动作,与王主任 1993 年抢救心梗患者时的肌肉记忆分毫不差:当感受到血管痉挛的砂粒感,本能的回撤动作能避免内皮撕裂。
观摩室的时钟指针在静音中移动,秒针划过十二点方向时,手术结束的提示音响起。王主任这才发现掌心全是汗,白大褂的袖口被攥出深刻的褶皱。耗材单从传输口吐出,磁导航导管的使用时长 37 分钟,对比他昨天同类型手术的 52 分钟,黑色数字在白纸上格外刺眼。
“看见那个回撤动作了吗?” 顾承川的声音从身后传来,手里拿着手术全程的压力反馈曲线,“系统捕捉到血管壁张力突变的 0.01 牛波动,这和您教我们的‘指尖预警’完全吻合。” 曲线图上,红色的手动操作段与蓝色的自动导航段衔接如天然裂缝,却又严丝合缝。
王主任的视线落在操作医生的白大褂上,第三颗纽扣空着 —— 那是顾承川坚持的穿法,说这样能让患者的体温直接接触医者的掌心。此刻,医生的手正按在患者胸口,隔着无菌单,却与磁导航系统的定位光斑形成奇妙的呼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