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据确凿,治安局接手了后续工作。这些闹事的房主们,直接就被治安局都给抓了起来。连带着那些帮腔起哄围堵工地的,那是一个都没跑掉。
这样,红星街道的整改工作才得以顺利进行下去。
而这时,李博正与雷家蒯家这些建筑世家一起,在研究北平城地下的暗渠。通过小范围的挖掘勘察。
他们发现这些暗渠由于经年累月的无人修缮,现在都已经淤堵了,根本就无法发挥排水的功效。
无奈之下,李博只得放弃了这个不切实际的想法。
不过一人计短,两人计长。
于是他还是将他从这些世家手里获得的地下暗渠的图纸,交给了建筑院。他没有办法,不见得别人就没有办法了。
众人拾柴火焰高,有着完善的设立规划,有着拥有高度工作热情的劳动者,在群策群力之下,红星街道改造工程第一期,第一批的四十五座三层筒子楼顺利竣工。
而就在这时,全国自然灾害预防办公室来电话通知李博前去开会,会议的议题是应对北方大面积的旱灾。
李博知道那篇天象预测报告应验了,北方的大旱出现了,那南方的大涝呐。于是,李博就怀着沉重的心情,带着他新的专职秘书曹永健,去开会了。
因为一直忙于红星街道的改造事宜,李博压根就没有注意到,北平城就在四月份下了一场薄雨。
在那之后,就一滴雨也没有落下过。
虽然草依然是绿的,树木依然茂盛,可里面却夹杂着的片片黄色,被他给忽略了。
中枢的长老们对那篇报告也是很重视的,抗旱的做法一般就是打井及建水库,时间紧,建水库是来不及了。
但因为打井技术的落后,以及电力的供给不足,在北方打的井,井深平均也就在二十米左右,
这旱灾一起,这个深度的井很快就干涸了。在这次旱灾中,根本没有起到什么大的作用。
会议的召开是想要集思广益,看看有没有可能解决的办法,结论当然是没有。要是有办法,那早就上报了。
没有新的办法,那就只能是打井抗旱了,现在的井深不足,那就往深里挖。
打井的技术不够,那就研发技术,研发新的打井设备。
为了提高积极性,李博还提议发布重奖。李博还不信了,古人在重赏之下,都能出现必有勇夫的事,这现在都是新华国了,还能会比过去的旧社会差了。
会议就这样结束了,分工合作,在大难当前,就是那些对李博有意见的人,也是放下了心中的芥蒂,同心协力,全身心的投入到了抗旱的大业当中。
这时的李博直接就去到了中枢,报告中关于南方的大涝还没有相关信息传来。李博有些心急如焚,所以他去打听一下消息。
李博一到中枢。还不待李博开口,长老们就交给了李博一份报告。上面介绍的就是南方的情况,李博是越看脸色就越不好。
如果说抗旱还有行之有效的办法,可应对大涝的办法,那就是更不多了。疏通河道,维修堤坝,注意那些山体滑坡,也就是这些了。
到了夏收的时候,因为有了一定的预防,旱灾的损失被降到了最低,可那粮食的产量也是不到以前年份的六成。
南方就更是在夏收期间遭受了暴雨的侵袭,虽说没有绝收,但产量也是不足以前年度的四成。
而这才刚刚是头一年,按照那个天象预测报告上预言的,这场大灾有可能持续的时间是长达三年。
这时候,华国底子薄,发展时间短的劣势就暴露出来了,生存物资的储备严重不足,中枢一边在向外采购粮食,一边就使用了紧急预案。
降低非农业人口的粮食定量,全国人民勒紧裤腰带,挺过这三年,坚持坚持,虽然都吃不饱,但总比饿死人要强吧。
这时,李博也是对x军团发布了紧急命令,让x军团不管采取什么手段,都要配合国家采购粮食的队伍,将粮食给运回国来。
时间就这么一天天的过去,李博家里虽然有李博空间的支持,没有饿着家里的孩子,但李博看着一天比一天严重的自然灾害,也是心急如焚。
红星街道的改造项目,也被李博给叫停了。他可不能让工人饿着肚子,从事这种重体力劳动。
现在李博的跨院里,可是也住进来了他父母一家四口了。按照陈雪茹的话,那就是一家人抱团,一起度过这段时间的灾难。
因为定量的消减,现在李援朝他们学校也是上半个月的课,放半个月的假。
因为育英学校现在将学校的配置健全了,所以也是允许李援朝跳级了。这事如果不是李博得知后,进行了插手压制,李援朝就要去读高中了。
可就即便是李博出手压制了,李援朝也已经是初中三年级的学生了。能压到这步,还都是三方协商的结果。
“博哥,援朝跳级的事,你的怎么处理的,有结果了么。”
“嗯,我还有学校那面都商量好了,先让援朝在学校的初中待上一段时间,
一个是,对知识的掌握上面,援朝还有点欠缺,再一个就是咱们的援朝年龄太小了,就是再怎么立事,生活上也是需要人来照顾的。
这事,我也跟援朝谈了,他也是理解的,所以先就这样吧。”
“哦,有结果了就好,你是不知道啊,今天那些老大姐们,不知打哪听说了咱家援朝要跳级,直接就给咱们北平城那几所大学校长挂电话了,
可能过两天,那些学校的校长们就会去育英考察咱们家援朝。
那些老大姐们还说,别说是做一个大学生了,咱家援朝那学识,就是去给学生讲课都够用了。博哥,你说这些老大姐们逗不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