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章 冰渊之争(1 / 2)

北极极夜的黑暗如浓稠的墨汁,将观测站裹得严严实实。王晓东盯着地质雷达传回的最新数据,屏幕上那道深不见底的断层裂缝,像一道狰狞的伤疤横亘在稀土矿脉之上。“这断层带活动频率比预估高 30%,” 总工程师摘下安全帽,额头上的汗在零下 40c的环境里瞬间结冰,“常规开采方式一旦触动,整个冰架都可能崩塌。”

会议室的气氛压抑得让人窒息。李维民将平板电脑推过来,国际新闻头条赫然写着:《北极稀土:人类共同遗产不容践踏》,配图是西南省破冰船在冰原作业的画面。“国际自然保护联盟联合二十七个国家发声明,要求我们 48 小时内停工。” 他顿了顿,“更麻烦的是,国内部分专家也联名上书,建议暂缓项目。”

王晓东的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发出规律的哒哒声。他想起女儿在视频里的话:“爸爸,电视上说北极在‘发烧’,你们的机器会不会让它更疼?”“通知省委常委紧急会议,” 他突然起身,军大衣扫过桌角的保温杯,“再联系李大山,让老榕树村的乡亲们准备准备 —— 这次,我们要打一场硬仗。”

省委会议室内,争论声此起彼伏。“现在全球舆论一边倒,我们不能硬来!” 一位常委拍着文件,“生态风险和国际压力必须慎重考虑!”

“那清洁能源战略怎么办?” 王晓东调出能源供需预测图,红色的需求曲线几乎垂直攀升,“三年后,我们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将因稀土短缺停摆,这才是真正的灾难!” 他的目光扫过众人,“滇南矿区的‘绿色开采’、非洲项目的安保危机,哪一次不是绝境中闯出来的?”

罗卫国敲了敲会议桌:“晓东,你说怎么破局?”

“第一,组建顶尖地质专家组,72 小时内拿出断层带安全开采方案;第二,” 王晓东展开一份名单,“邀请国际环保组织、媒体代表实地考察,用事实打破谣言;第三……” 他看向杨刚,“让‘北极课堂’走进全国中小学,听听孩子们的声音。”

老榕树村的祠堂里,李大山举着大喇叭:“乡亲们,王省长需要咱们!会画画的婆娘、懂机械的后生,都给我集合!” 当晚,祠堂里挤满了人。张铁匠带着徒弟搬来打铁的家伙,阿婆们把晒干的艾草、姜片塞进编织袋,孩子们举着连夜画的 “保护北极” 手抄报。

“让那些老外看看,咱们中国人不是破坏者!” 李大山将一捆麻绳甩在桌上,“我这条老命,当年跟着王省长建光伏站就豁出去过,这次也不含糊!”

此时的北极,暴风雪正以每秒 30 米的速度肆虐。王晓东裹着厚重的防寒服,在冰面上艰难前行。纳米机器人在他脚边闪烁蓝光,自动修复着被狂风撕裂的防护网。“王省长,专家组提出用磁悬浮开采技术!” 技术员顶着风雪大喊,“但需要滇南矿区的超导材料!”

“立刻联系李维民,启动紧急运输通道!” 王晓东的睫毛结满冰霜,护目镜后的眼神却异常明亮。他掏出卫星电话,拨通老榕树村的号码:“大山叔,能不能发动村民,帮忙把超导材料护送到机场?”

“放心!” 李大山的声音震得听筒嗡嗡响,“我带着全村壮劳力,就是扛,也要把材料扛到飞机上!”

与此同时,国际舆论战进入白热化。某西方媒体发布纪录片,用特效模拟出北极冰盖崩塌的恐怖场景,片尾大字幕写着:《中国开采,地球之殇》。王晓东看到视频时,正在给地质专家递姜汤。他冷笑一声:“通知宣传部,我们也拍个纪录片 —— 就叫《守护北极的中国人》。”

拍摄团队跟着科考队员深入一线。镜头里,工程师们在零下 50c的实验室反复调试设备,睫毛上的冰晶随着动作簌簌掉落;李大山带着村民组成的 “后勤队”,用传统工艺搭建防风雪帐篷;老猎户张长弓跪在冰面上,用自制的探测仪寻找冰层裂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