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章 传信(2 / 2)

翁谷特挥手示意,转而查看车上物品。

首两辆车装满一袋袋粮食,令翁谷特双眼放光。

第三辆车载有戈矛、剑及农具,邯郸铁器技艺冠绝天下。翁谷特挥舞长矛一番,赞道:“好兵器!”

他移步下一车,见满载黑石,疑惑问道:“此为何物?”

“这是煤炭,可燃且能发热,比木炭更温暖。”赵国官吏介绍道,随即取出打火石点燃煤炭,“首领可走近感受,但切勿触碰,也不要吸入那黑烟。”

翁谷特用宽大的手掌靠近煤炭试探了一下,点头赞许:“确实暖和!”

感受片刻后,他继续查看其他展示品。

接下来是茶叶、精美陶瓷、各类药材,还有烧刀子酒,无不令人赞叹。尤其烧刀子酒让尝过的东胡人眼前一亮,翁谷特与众人看花了眼。

关外寒冷荒凉,何时见过这般丰富的物产?

这不是他们长久以来劫掠中原的根本原因吗?

可惜如今这只是空想,曾经嚣张跋扈的匈奴已被击败,东胡也吃了败仗,再谈劫掠中原只能是黄粱一梦。

无论如何,翁谷特对这次互市感到满意且充满期待。

安置好赵国官吏后,翁谷特一边品尝赵国带来的美酒,一边召集各部落首领商议交易事宜。

必须购买,但具体购买数量和种类还需仔细考量。

两天后,东胡和林胡商议的结果送往邯郸,**丹召集包括郭开在内的多位重臣前往东宫讨论对策。

官职最低的郭开因提议互市而主持会议。

“从清单上看,两族对粮食和铁器需求较大,药材方面选择了预防发烧、感冒、风寒等基础疾病的药物,煤炭和布匹的需求也很大,可能是因为关外即将入冬,急需御寒物资。”

“酒类中他们更喜欢烧刀子酒,毕竟他们是草原民族,这样的偏好可以理解。”

关外的生活风格粗犷,自然难以接受茶叶,而酒既能解乏又能御寒,受到欢迎也在情理之中。

“至于陶瓷、精盐、药材、文房四宝等商品,均有采购。目前两族给出的价格是一头牛或羊换十石粮食,一匹马则需二百石粮食。”

“直接翻了二十倍?趁机抬价?”**丹眉头微皱,显然外族对中原局势有所了解,知晓秦赵即将开战。

郭开补充道:“煤炭按一头牛或羊换五百斤计算,陶瓷则是……”

一通话语讲完,郭开舒了一口气。

“诸位怎么看?”丹问道。

“咱们应以避重就轻为策略,茶、酒、陶瓷和精盐要多少给多少,煤炭、药材、笔墨纸砚也悉数供应,至于粮食嘛,可以给但不能给种子,铁器需谨慎处理。”郭开沉稳说道。

“而且价格还得压一压,二百石粮食换一匹马?翁谷特和赫哈蹋是不是太贪心了?”春平君说道。

一番商议后,由郭开和毛遂牵头与东胡、林胡的使团进行谈判。

尽管郭开外表强硬实则内虚,但在讨价还价方面却颇具天赋。谈判桌上他唇枪舌剑,让东胡和林胡使者无言以对,就连平原君钦点的赵国第一“喷子”毛遂也对郭开屡屡投以钦佩的目光。

后来,东胡和林胡的人被郭开逼得头皮发麻,撂下狠话:“若你们这般没有诚意,那就别谈了。”

他们只是输了一场,又不是违背了天命。

况且东胡和林胡虽无法战胜赵国,但赵国想让他们服软也不容易,尤其在秦国虎视眈眈的背景下。

这一战败,主要是因措手不及,匈奴突然败退,东胡和林胡毫无准备,被李牧打得落花流水也是理所当然。

再说,他们本就是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打不过还可以躲,大不了不买货,草原上他们也不是没经历过。

见此情景,郭开才意犹未尽地收住攻势。

其实自从郭开提出互市之计以来,一直没什么亮眼的表现,但今 ** 却意外地扭转局势,只能说一切皆是阴差阳错,形势对我方有利,老天似乎也在帮助郭开。

最后商定的价格是一头牛或羊换八石粮食,一匹战马则需八十石粮食交换。

铁器、药材、陶瓷和茶酒交易也类似,只是汇率有所不同,双方协商后确定了具体比例。

此外,两族对各类货物的需求量也有差异,比如茶叶这类商品他们并不太感兴趣。

林胡最终订购了十万石粮食、多种类的铁器与农具、两万斤煤炭、一万坛酒水、一万件陶瓷、三百斤茶叶以及若干笔墨纸砚。东胡因人口稍多,购买数量略高于林胡。

总计这两份大宗订单,足以让赵国获得五万头牛或羊,甚至可能换取五万匹战马。不过这还只是起步。

对于林胡和东胡这样拥有数十万人口的部族而言,十万石粮食恐怕支撑不了多久。而煤炭作为消耗品,两万斤肯定不足以度过整个冬季。

此次交易只是初步尝试。若东胡和林胡满意,未来还有更多合作空间,到时仅战马就能轻松收获一万五千匹,且都是健壮的关外良巨!

另外,雁门关守军从最初的二十万减少至十万,其中战车由三百辆减至六十辆,骑兵从一万降至三千,精兵从五万减至两万,普通士兵从十万降至七万五千。即便如此,**丹依然感到振奋。

“我们占据绝对优势!”他对群臣说。

老实说,即便当前买马的价格依然高昂,毕竟八十石相当于近万斤粮食,但战时必须优先考虑实力提升。马匹短缺的情况下,能采购到已属难得。

这样一来,赵国至少可以抽调七万兵力支援前线,其中骑兵接近万人!

原本胶着的战局顿时明朗了许多。

**丹对郭开愈发欣赏。

没有郭开这样的忠臣,何来今日的局面?

“郭开堪称赵国的中流砥柱!”**丹感叹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