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就是致仕恩荫,官员在自己退休时,可以享受到恩荫照顾,他的儿子孙子或者近亲可以获得官职。宋仁宗时期规定,只要是六品以上的官员退休,就可以在退休时恩补3个人当官。这3个名额,可以是他的儿子、孙子,也可以是他的侄子。后来演变到他的门人、仆人都能够顶替当官。
最为变态的就是所谓的遗表恩荫,原本高官宰执们在临终之时,可以上表朝廷将自己的侄子亲戚求官。这种行为起初只是极少个别的例子,可是后来变成了一种制度。凡是六品以上的官员在病重或者年老即将死亡时,就能够直接按照名额恩补他的亲人做官,不用本人再向朝廷申请。
所以其实两宋的官员之冗滥,并非取士所造成的,这些无节制的恩荫才是造成两宋官员冗滥的原因,而大明在这方面是吸取了两宋的教训,大明对于恩荫的限制是很严格的,除非阁老重臣,不得恩荫,而且恩荫的职务多是武职,而非文官,总体上来说,大明对于恩荫控制的还算是相对比较好的。
至于是否会出现冗官的问题,朱载坖认为至少暂时不会,大明现在是在补齐地方官府的缺额,以唐代为例,唐代一州,州衙之后,从知州到参军一共有品级的官员是二十三人,而大明一州甚至是比州更大一级的府,一般只有知府、同知、通判、推官等有品级的官员不过十人,远远少于唐代。
县也是一样的,大明的基层官府过于简单,以至于朝廷和地方官府无法有力的控制地方势力,这点是朱载坖从即位以来就一直试图纠正的事情,而要想加强朝廷对于地方的控制,首先就要增强地方官府的实力,需要更多的官员。
所以朱载坖认为,现在大明暂时还不需要担心冗官的问题,不过朱载坖也很清楚,不能无节制的取士,官僚队伍的急剧膨胀,对于朝廷的财政来说绝非好事,朱载坖认为确实是要有意识的控制官员的数量。
朱载坖和张居正商量,明法、明算两科每科一次只取二百,两科不过四百人,和进士科的人数相当,不仅如此,还要建立强制致仕制度,根据品级,由吏部设定一个年龄,超过这个年龄的必须致仕,但是可以在品级上予以优待,稍微予以提拔,同时给予在职时期十分之六的俸禄,作为退休金,让他们将位置腾出来给年轻人。
还是对于中进士年纪就比较大的人,吏部在铨选的时候也要注意,予以倾斜。对于朱载坖所提出来的两科四百人的录取方案,张居正还是同意的,不过张居正认为,很多官员们恐怕还是会予以反对,主要的理由就是担心冗官。
朱载坖当然知道事情不会这么顺利,朱载坖命令内阁、吏部、都察院、户部等衙门,与地方官一道,要确定大明到底需要配置多少官员,具体到县,将大明所需要的官员列出来,然后再举行大朝会商量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