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玉林怒不可遏,冲向仓皇后大喊:“你必须付出代价!”
他挥拳击打她的身体。
朱棣脸色阴沉,怒吼道:“住手!这里是大殿!”
周玉林吓得不敢动弹,但仍辩解道:“他们意图谋反,离间君臣……”
韦欣德也连连叩头求情。
但朱棣越看越觉得他们可疑,本想将他们以叛国罪处置,却因李武劝阻而作罢。
朱棣目光转向李武,示意他拿出解决办法。
李武施展法术,让仓皇后复活,并递出符水。
两人被迫饮下,随后吐露**。
“没错,是我们所为,还有其他人参与其中……”他们列出一串名字,众人震惊不已。
那些被提及者神情惶恐,未被提到的人则震惊于朝中竟有如此多内奸。
朱棣脸色愈加阴沉,质问:“朕待你不薄,为何背叛?”
周玉林欲言又止,最终未发一言。
忽然,李武的符水之力觉醒,迫使他大声吐露那些本不该说的事。
这些人中有些是旧文人的余孽,有些则是通过新科举崛起的官员,但他们对李武以贱民与官吏同等视之的态度均深恶痛绝。
于是,他们策划了叛乱。起初,他们的目的并非针对朝廷,而是希望明确士绅与平民之间的界限。
此举也是为了警告李武不可逾矩。
但事态失控,他们用力过猛。
李武与朱棣皆出身寒微,对底层民众怀有深切同情。
见众人公然讨论士绅与平民的地位差异,两人怒不可遏。
\"竖子竟敢如此放肆!\"
朱棣拍案而起:\"尔等身上的衣物是谁所制?口中的食物又是谁所耕?百姓养育你们,你们却不知回报!\"
回忆起父亲讲述的饥寒交迫、沿街乞讨的过往,朱棣对满朝文武的富态愈发反感。
\"来人!将此辈押下,凌迟处死!\"
朱棣一声令下,锦衣卫迅速行动,将涉事官员悉数拘捕。
**虽止,朱棣心绪难平。
为何这些人总也杀不尽?
明明刚清理一批,不久又有新人冒头。
难怪父皇生前要持续整治**,片刻不得松懈。
难怪啊!
若非时时提防,这些人定会形成根深蒂固的势力。
怒气渐消,疲倦袭来。
朱棣感到深深无力:难道这些人注定除之不尽?
他颓然坐于龙椅,竟忘周围尚有百官跪伏。
\"国师,这**横行之事,难道真无解乎?\"
\"陛下,接下来有何打算?\"
平定叛乱首领后,锦衣卫还需大量时间追查余党。
这段时期的政局混乱及权力真空,势必削弱军力。
在此情形下,唯有谈判才能化解危机。
当下,大明若想解决内部问题,就得先搁置外部事务,毕竟南海已收复,与满者伯夷帝国维持友好关系至关重要。
朱棣正因类似之事心绪难平,听到建议因混乱而妥协,怒不可遏:“他本就阻碍我们扩张,此番岂非遂了他的愿?”
李武深知此刻劝说无益,只应了一声:“好,我去四方劫掠筹措粮草。”话音未落,人已动身。
朱棣愣住:为何转眼又要劫掠?
片刻后回神:自己连军需都未解决,谈何作战?能守住现有局面已是不易。
朱棣平静下来,叹道:“看来唯有议和。”他勉强同意,却坚持亲自出面谈判,让李武随行。
李武明白,朱棣经历背叛后,认为身边再无可信之人,这虽无奈,却也彰显他在朱棣心中的独特地位。李武心下稍慰。
然而,满者伯夷的态度却冷淡得多。卡洛斯吸取教训,拒绝再次吃亏,提出谈判设限,期满即终止。
双方坐下谈判。朱棣提出条件:满者伯夷撤出南海并承诺不再侵犯;赔偿战败金;成为大明属国,定期纳贡。
满者伯夷则要求将南海占据区归其所有,开放岛屿作为补给站,港口自由通行。其余条款迅速达成共识,唯独领土归属僵持不下。
满者伯夷不愿此次远征徒劳,欲将仍被其掌控的大明南海部分划入版图,但大明誓保疆土完整。
朱棣清楚大明并不在意这些土地,但大国更重颜面。
不论发生何事,面子问题始终不能忽视。历史上,清朝若更注重脸面,或许不会遭致后人的批评。因此,朱棣不愿看到明朝因一场战争失去领土。
朱棣在谈判中对领土寸步不让,导致会谈一度陷入僵局。“陛下,卡洛斯大人,我有一计可促成和解,不知二位是否愿意采纳?”李武见局势可能引发朱棣对满者伯夷帝国主张的全面不满,急忙出言调停。
李武深知,他最终需推动国际贸易,这意味着必须开放部分港口。若此时朱棣对一切心生抗拒,未来推行经济改革与国际商贸将更为艰难。李武必须确保谈判结果既符合朱棣的利益,又能展现长远收益,为后续更大规模的开放铺路。
听到李武之言,朱棣凝视着他,李武从未让他失望。“这家伙究竟有何打算?”卡洛斯警觉起来。他对李武的能力了如指掌,正是此人多次破坏了他的计划。此刻,卡洛斯谨慎应对,以防意外。
李武轻声说道:“我们可以将目前被满者伯夷帝国占领的岛屿设为中立的自由城市,但这些城市仍归我国所有。”卡洛斯立刻领会其意。所谓开放为自由城市却仍属大明,这岂不是大明既要面子又要实际利益的托词?如此一来,确实达成平衡——大明保住颜面,满者伯夷获益实利。
卡洛斯认为此法甚佳,即便同意也无妨。于是他说:“若如此,即便同意也无问题。”此时还需让满者伯夷赢得些许体面,以在国内维持胜利者的姿态,便于交代。
卡洛斯傲慢地发表了几句挑衅话语,朱棣心知肚明,双方已找到共识,迅速草拟和平协议。正式签约后,卡洛斯对外宣布,满者伯夷帝国通过武力夺岛,迫使大明开放港口,为自身创造了更好的发展机遇。而大明则宣称,其战胜强敌,迫使对手俯首称臣,给予庇护的同时允许贸易往来,彰显宽宏大量。
两人的报道在各自国内引发广泛反响,许多人陷入深思。
一些人盲目欢呼,仿佛未意识到这对自己毫无益处,反因军费增加而蒙受损失。但这又何妨?两国都认为国内有如此盲从者实属幸事——毕竟愚人远比智者易掌控。
\"接下来便是内部革新。\"
\"国师,您此举何意?\"
身为国师,李武邀请一位商人至府邸叙谈,本就令人诧异。此时代,士农工商中商人地位最低。身为普通商人的王琦不禁冷汗直冒,暗自思忖是否曾得罪朝廷或合作伙伴有所图谋。
李武安抚道:\"王先生无需惊恐,我并无恶意。\"随即奉上一杯茶,说:\"我欲推行经济改革,加强对商会管理。\"
此言令王琦几乎坐立难安——通常而言,**提及此类事往往无善果。
李武洞悉其心思,说道:\"我打算将诸位资产收归国有,转由你们作为掌柜替我们管理。\"
王琦满面困惑——这一观念对当时之人来说太过超前,一时难以理解。李武之意显而易见:收缴资产充公,再以原有资产持有人身份任其为管理者。
让已拥有财富之人重新成为打工者,这显然无人乐意。然而,李武的提议却让王琦不得不接受。
李武问:\"王先生难道无意涉足仕途?\"
此语直击要害。在农业社会,商人地位卑微,常遭轻视;而官员则备受尊崇。作为商人,王琦渴望跻身高位,获取荣耀。但若为此失去全部财产,则无论如何不能答应。
李武另有妙计。后世资本家惯用新颖术语迷惑大众,最终骗取资金。此法屡试不爽,李武亦效仿之。
李武道:\"当今朝廷计划规范商贩行为,需熟悉市场与民众之人,而您正是我大明急需的人才。\"
李武提出了一项宏伟计划,旨在推动全国范围内的大规模贸易,北至蛮族,南至夷人,都将纳入其中。表面上看,这似乎是对个人利益的一种牺牲,但实际上是为了维护大明帝国的整体利益。
李武目光坚定地看着王琦:\"试想一下,这一过程中必然会有部分商人被淘汰,而由此带来的贸易利益将是难以估量的巨大数字!\"
\"你觉得这**够不够大?\"李武问道。
尽管李武说得天花乱坠,但王琦并不为所动。作为一名资深商人,他深知这一切不过是空谈。即便真能从中获利,最终所得也会归属国家而非个人。
然而,李武另有所谋。他选择从中小型商人入手,而非直接挑战那些实力雄厚的企业巨头。通过锦衣卫的威慑力,这些中等规模的商家往往容易屈服。
\"倘若有人胆敢违抗圣意,后果不堪设想。\"李武警告道。
听到这样的话,王琦心中一凛。他知道这种高压政策足以让人付出惨痛代价。
在李武的威逼**下,王琦最终妥协了。随后,李武以此方式笼络了更多类似背景的商人。
随着这些中间力量的支持,李武开始针对那些庞然大物般的商业巨头下手。借助政治与经济双重优势,他逐步瓦解了这些巨擘的地位。
最终,国营机构如商场、工厂及消费中心相继建立起来。配合官方频繁的检查行动,民间市场很快失去了竞争力。
当所有渠道都被官方掌控后,所有的贸易资源自然集中于**手中。于是,大明不仅积累了巨额财富,更彻底清除了投机取巧的机会主义行为。虽然文段并未详述具体细节,但这确实是一场复杂且深远的变革。
整个过程耗费近一年才将政策基本推行完毕,对大明而言已属极快。
……
然而,要让政策真正发挥作用,恐怕还需漫长等待。
李武既然已推动政策落地,便着手改进对外贸易。
他开放了大明边界的诸多城市,不论沿海还是内陆,均开辟为贸易区。
这些贸易区允许外国势力从事商贸活动,但严禁与民间资本直接交易。
为此,李武特设市舶司这一机构。
此乃宋朝旧制,现重获启用,职能完全聚焦于贸易。
市舶司设有专用场地,所有外商队伍均需在此与之进行交易。
该机构全面掌控对外贸易,并承担打击国内私商的责任。
如此布局下,大型私商唯有衰亡一途。
至于中小型商户,李武无意干预——这类商户以零售为主,负责大明**未覆盖之处。
其货源或自行生产,或通过倒卖获取。
对此类商户,李武不仅无意打压,还计划给予支持。
不过,这种支持仅限于精神层面——总有商人试图投机取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