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通风暗战(1 / 2)

林羽在山洞中的生活渐渐步入正轨,但空气质量的问题却悄然浮出水面。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尽管四周防御得严丝合缝,空气却变得愈发沉闷。湿气蒸腾,异味蔓延,地面开始出现斑点状的霉菌。每当夜里闷得喘不过气时,林羽都会望着天花板发呆,心里清楚,如果不解决通风问题,这里迟早会变成新的危机温床。

为了了解山洞内气流的情况,他特意点燃干草,让轻烟在空气里游走。烟雾一缕一缕地在岩壁间游荡,很快便堆积在几个死角,久久散不去。林羽认真记录夏日和夜晚、阴天和暴雨时烟雾扩散的不同,但毫无疑问,现在的通风系统根本无法应付长期居住的需要。山洞下部那些天生的通风口小而局促,空气流进来只是勉强,闷热和浊气在洞里打转,哪怕有风,也是无力的细流。

他在地面和墙根找过各种办法,最后决定直接在山洞高出另凿风口。他明白热空气会上升,如果能让温热的浊气自行爬升排除,也许能形成自然对流。想法虽好,操作却极其艰难。林羽的工具不过几件粗糙铁锹、石锤,面对坚硬岩壁,凿每一锤都手臂发麻。他顶着灰尘和溅石,动作小心又缓慢。有一次,他刚凿出不大的洞口,突如其来的小塌方让石块落下,险些砸中他的脚。冷汗顺着后背淌下,他只得强忍着紧张,把掉落的石头慢慢清理掉,又重新估算岩层的厚薄和承重。为了安全,他采用分段作业办法,一点点往深处推进,并用山洞里捡来的废旧木板和泥巴临时加固新开的通道。如此过了好几天,一个高位通风口终于成型。

高位置的通风口带来了些新鲜空气,但空气流通的死角依然存在,尤其是夏天炎热时闷气依旧难散。林羽并不气馁,开始思考如何引导空气流动。一次外出途中,他翻到一片废弃菜园,见到几根粗壮的竹子。竹子天生中空不易腐,用来做导风管再合适不过。林羽把合适长度的竹子砍回来,挥刀去除竹节,确保里面顺畅无阻。他把竹节按照需要切割调整,每根竹节之间错落有致,间距设置在十五厘米左右。竹筒成组后,他用麻绳把它们稳稳固定在洞内和通风口之间。这样一套简易的竹筒导风系统初步建成。

竹筒安装完毕,林羽再次点火做烟雾测试。这一次,烟雾在管道引导下缓缓上升,顺利从高位通风口被带出山洞。竹管通道甚至能借助偶尔外界的风形成轻微气流。他用温度计和湿度计记录不同时间段的变化,夏夜凉风能顺顺当当地引到洞里来,闷热、潮气渐渐散去。林羽欣喜地观察着数据,反复调节竹筒出风口的位置和角度,只为找到最佳气流路径。当北风来临,空气甚至会顺着竹筒倒灌,带来冷意,他及时用碎布与黏土简单封堵调整,逐步积累了一套实用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