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陶缸裂变(2 / 2)

林羽陷入了沉思。他需要一种更安全、更可靠的替代方案来腌制和储存食物。他无法再找到像之前那样的大型陶缸,但山洞内还有一些他平时用来盛水或盛食物的“小型陶碗”。这些陶碗容量不大,但数量较多,而且质地相对坚固。

他想到了分层腌制的方法。他将野菜和盐按照一定的比例,分别放入一个个小型陶碗中。这样,即使其中一个陶碗出现问题,也不会影响到其他的储存。

分层腌制虽然解决了容器破裂的问题,但新的挑战又出现了。由于陶碗容量较小,腌制物暴露在空气中的表面积相对较大,霉菌更容易滋生。林羽发现,如果不加以干预,小型陶碗中的咸菜也会很快发霉。

他仔细观察着陶碗中的咸菜,发现霉菌总是从表面开始生长。他想到,如果能让腌制物均匀地接触到盐分和空气,或许能抑制霉菌的生长。他想到了“每天翻转一次防霉”的策略。

每天清晨,林羽都会来到地窖,将每一个腌制咸菜的陶碗,小心翼翼地进行翻转。他用木棍或干净的石板,将陶碗中的咸菜压实,并让底层翻到上层,确保每一部分咸菜都能充分接触到盐水和空气,同时也能避免局部积水滋生霉菌。这项工作虽然增加了他日常的负担,但却有效地抑制了霉菌的生长,提高了咸菜的保存率。

他将这次“陶缸裂变”的解决方案,包括“选用小型陶碗分层腌制(每天翻转一次防霉)”的替代方案,都详细地记录在了“败者之碑”上。这面墙,已经成为他在这片废土上,每一次直面资源损失,并最终找到创新解决方案的真实写照。

这次对陶缸裂变的应对,标志着林羽在“日常耕耘”阶段,对食物储存方式的精细化和分散化管理达到了新的高度。他学会了通过小批量、多批次的储存方式,来降低单一容器损坏带来的风险。然而,每天翻转的额外工作量,以及对更耐用储存容器的渴望,都预示着他仍需不断改进。

林羽并未因此而自满。他知道,小型陶碗虽然解决了温差炸裂的问题,但容量有限,无法满足他日益增长的食物储备需求。他开始思考,是否能找到更坚固、更耐温差的材料来制作大型储存容器?比如,一些具有特殊耐热性的变异植物的纤维,或者废墟中可能存在的特殊陶瓷材料。

此外,林羽也开始关注除了咸菜之外的其他食物在潮湿和温差环境下的储存问题。他知道,不同的食物有不同的储存要求。他需要一套更全面的食物储存方案,以确保粮食储备的多样性和安全性。他甚至想到了,如果能够在地窖中引入某种天然的恒温系统,或者利用一些具有吸湿和防腐功能的变异植物来辅助储存,那将是更高级别的储存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