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舆论风暴,转机初现(2 / 2)

这些将领在国民党内部奔走呼吁,希望能够和平解决与炎龙独立军的冲突。他们利用自己在党内的影响力,组织了多次小型会议,与其他将领交流看法,凝聚共识。他们向蒋介石进谏,指出继续对峙下去只会削弱中国的抗日力量,让日军坐收渔利。甚至有部分将领威胁,如果蒋介石执意发动内战,他们将拒绝执行命令。

一些基层的国民党军官和士兵,在听闻炎龙独立军的抗日事迹以及此次事件的真相后,也对进攻炎龙独立军的命令产生了抵触情绪。他们在私下里讨论,认为不应该将子弹射向同样为保卫祖国而战的同胞。这种情绪在国民党军队中逐渐蔓延,使得军队内部人心惶惶,士气低落。国民党内部的这种分歧,使得蒋介石在处理与炎龙独立军的冲突时,不得不有所顾忌。他深知,如果强行推进军事行动,不仅可能遭遇来自炎龙独立军的顽强抵抗,还可能引发国民党内部的分裂,这是他所不愿看到的。

在舆论压力和国民党内部分歧的双重影响下,蒋介石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他意识到,如果继续坚持武力镇压,将会引发更严重的后果,不仅会失去民众的支持,还可能导致国民党内部的分裂,进而影响到他的统治根基。

与此同时,炎龙独立军也适时地释放出和解信号。林宇再次派出使者,表示炎龙独立军始终以抗战大局为重,愿意在合理的基础上进行谈判,化解双方的矛盾。使者向蒋介石传达了林宇的诚意:“炎龙独立军从组建之日起,就将抗日视为唯一使命。我们深知,只有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才能战胜日寇。此次冲突,我们希望能够通过和平谈判解决,共同为抗战大业贡献力量。”

这一举动为局势的缓和提供了契机。蒋介石在权衡利弊之后,不得不考虑与炎龙独立军进行谈判。他明白,此时继续僵持下去对自己和整个抗战局势都极为不利。于是,他下令国民党军队暂时停止军事行动,保持对峙状态,但不得主动挑衅。僵持的局势终于出现了转机,双方暂时停止了军事对峙,开始朝着和平解决冲突的方向迈进。

而淞沪战场上,日军仍在不断试探,但中国军队内部这场危机的缓和,无疑为共同抵御外敌创造了有利条件。接下来,双方将在谈判桌上展开博弈,而炎龙独立军也将继续为抗战大业而努力,在复杂的局势中寻求生存与发展的空间。炎龙独立军深知,前方的道路依然充满挑战,但他们有信心、有决心,在维护抗战团结的基础上,为保卫祖国、驱逐日寇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