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有贞刚离开,一名小太监匆匆跑来,在王振耳边低语几句。王振脸色骤变,“什么?于谦他们要联名上书?快,立刻派人盯着,有任何动静马上来报!”
次日清晨,早朝钟声响起。朱祁镇坐在龙椅上,神色疲惫。一夜未眠的他,脑海中不断闪过各种念头,对徐有贞之事仍是犹豫不决。
于谦等人出列,于谦手捧奏折,高声道:“陛下,臣等昨夜商议许久,深感徐有贞之事事关重大,不可轻忽。现有诸多证据表明,他与外敌勾结,意图扰乱朝纲,危害社稷。恳请陛下彻查此事,还朝廷一个清明!”
说着,于谦将奏折呈上,由太监转交给朱祁镇。朱祁钰接过奏折,逐字逐句阅读,眉头越皱越紧。
王振见状,急忙出列,“陛下,于谦等人这是在危言耸听。徐大人忠心耿耿,为朝廷立下不少功劳,怎会做出通敌之事?这分明是有人故意陷害,妄图扰乱陛下圣听!”
“住口!”于谦怒目而视,“王振,你与徐有贞暗中勾结,收受贿赂,以为无人知晓?今日之事,若不彻查,天理难容!”
朝堂上顿时一片哗然,文武百官议论纷纷。朱祁钰看着争吵不休的众人,心中愈发烦躁,“够了!此事朕自会处理,退朝!”
散朝后,朱祁钰回到乾清宫,反复看着于谦等人的奏折,又想起昨日朝堂上的种种情形,心中矛盾不已。他既不愿相信自己信任的臣子会通敌叛国,又无法忽视那些确凿的证据。
而于谦等人并未放弃,他们在朝堂之外四处奔走,联络更多的官员,准备再次上书。同时,他们也在加紧收集徐有贞通敌的更多证据,誓要将奸人绳之以法,还大明一个太平。
京城的气氛愈发紧张,一场更大的风暴似乎正在酝酿。朱祁钰在宫中徘徊不定,不知该如何抉择;王振和徐有贞暗中谋划,试图扭转局面;于谦等人则坚定地为正义而战。各方势力暗流涌动,大明的未来,充满了未知与挑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