冻土琴弦。(1 / 2)

冻土琴弦

1952年深冬,朝鲜咸镜北道的冻土如钢铁般坚硬。志愿军某部运输连的马车在盘山公路上缓缓前行,车轮碾过冰层发出刺耳的吱呀声。19岁的通讯员周小满蜷缩在粮袋间,怀里紧紧抱着一个油纸包——那是连长用三个月津贴换来的半块怀表,此刻成了部队仅剩的计时工具。

\"小满!\"驾车的老班长突然勒住缰绳,\"前面是美军封锁区,得把粮食藏进防空洞。\"月光下,远处的探照灯如惨白的巨蟒,在雪山上空来回游弋。周小满跳下车,却在搬粮袋时听见异常响动,扒开表层玉米,露出底下用油布裹着的发报机零件——原来这次运送的不仅是粮食,更是修复通讯的关键物资。

深夜,周小满跟着维修组潜入废弃的矿洞。洞内温度低至零下三十度,哈气瞬间凝成冰晶。技术员老赵摘下冻得失去知觉的手套,用牙齿咬开零件包装:\"变压器烧坏了,得找替代品...\"他的目光突然落在矿洞岩壁上垂落的冰棱,\"冰的介电常数高,或许能当电容器!\"

众人立刻行动起来。周小满举着马灯,看着老赵用刺刀将冰棱削成薄片,又把缴获的美军罐头盒剪成金属箔。当冰与金属层层叠加,简易电容器初具雏形时,洞外突然传来引擎声——美军巡逻队来了!

\"快藏起来!\"老班长将零件塞进结冰的石缝,自己却被弹片击中。周小满扑过去时,老人从怀里掏出半截琴弦:\"用...这个...\"这是老班长战前在文工团时的二胡弦,此刻在月光下泛着冷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