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卢沟桥的炮火如一道晴天霹雳,震碎了中华大地的宁静,日本侵略者的铁蹄无情地践踏而来,妄图将中国沦为他们的殖民地。在这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贺龙,这位从湖南桑植走出的铁血汉子,以其无畏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扛起了抗日的大旗,成为了抗战烽火中一座巍峨屹立的不朽丰碑。
红军刚刚改编为八路军时,诸多干部战士内心充满抵触,对“红军改名”“穿国民党军服”“戴国民党帽徽”这些改变难以释怀。贺龙深知,思想上的统一是奔赴战场的前提。他不辞辛劳,深入到每一个团,苦口婆心地为战士们做动员工作。他用质朴而有力的话语说道:“红军改了名,可还是党中央、毛主席、朱总司令领导的部队,我们是‘白皮红心’,为的是一致抗日,把日本鬼子赶出中国去!”贺龙的话,如同一盏明灯,驱散了战士们心头的阴霾,让他们放下了心中的芥蒂,以全新的姿态投入到抗日的征程之中。
1937年9月,贺龙率领120师主力东渡黄河,彼时,忻口战役激战正酣。贺龙果断指挥部队在雁门关设伏,准备截断日军的补给线。日军运输车队缓缓进入伏击圈,战士们的眼神中闪烁着怒火与坚毅,紧握着手中的武器,等待着冲锋的命令。随着贺龙一声令下,刹那间,枪声、手榴弹的爆炸声交织在一起,火光映红了半边天。日军被这突如其来的攻击打得措手不及,乱作一团。经过激烈的战斗,八路军击毁日军运输汽车100多辆,毙敌500多人,成功夺回雁门关。这场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的士气,让人们看到了中国军队抗击日军的决心和力量。
此后,贺龙坚决贯彻党中央和毛主席的战略思想,率部挺进晋西北,进军绥远,深入敌后。每到一处,他都积极组织和武装群众,开展游击战争。他深知,人民的力量是无穷的,只有发动群众,才能建立起坚不可摧的抗日堡垒。在他的努力下,八路军接连收复岢岚、五寨等七座县城,成功开辟了晋西北抗日根据地,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38年底,贺龙又奉命率领120师主力千里挺进冀中。冀中平原地势平坦,日军的机械化部队在这里横行无忌,给八路军的作战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但贺龙毫不畏惧,他灵活运用战术,指挥120师和八路军第三纵队转战冀中平原,先后在大曹村、曹家庄、邢家庄、黑马张庄,四战四捷。这些战斗的胜利,沉重地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让日军认识到,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和军队是不可战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