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铁原狙击:背水一战的绝地防御
1951年夏,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进入转折阶段。我军主动战略转移之际,“联合国军”凭借机械化装备优势疯狂反扑,铁原这片开阔平原成为保卫后方的最后屏障。63军临危受命,必须在此死守12天,而此时部队弹药仅剩三成,兵力不足半数,面对美军坦克集群与轰炸机编队的攻势,这场阻击战堪称一场实力悬殊的生死较量。
接到命令的深夜,铁原的夜空被探照灯割裂成碎片。战士们来不及休整,立刻投入阵地构筑。没有工程机械,就用刺刀、铁锹一寸寸刨开坚硬的冻土;缺乏建材,就把碎石、沙袋和拆毁的铁轨垒成掩体。不少人手掌磨出血泡,指甲缝里嵌满泥土,却仍在黑暗中咬牙坚持——因为大家都知道,身后就是祖国,半步也退不得。
战斗首日,美军的攻势如潮水般涌来。轰炸机群投下的凝固汽油弹将阵地化作火海,坦克炮的轰鸣震得人耳膜生疼。我们迅速将大阵地拆分成星罗棋布的小型防御点,利用丘陵地形和弹坑构建立体防线。在207高地争夺战中,连长郭恩志带领战士们创造了扭转战局的“梅花战术”。当美军一个营呈散兵线推进时,他果断下令:“迫击炮,打四角!”四枚炮弹精准落在敌群前、后、左、右,炸点形成梅花状,敌军慌乱间向中心聚拢。郭连长抓住战机高喊:“机枪,扫中间!”密集的火舌瞬间吞噬了挤作一团的敌人,初次交锋便毙敌数十人。
然而,敌人很快调整策略,凭借装备优势展开疯狂报复。他们调集重炮群,对我军阵地进行地毯式轰炸。每一轮炮击过后,阵地上的工事几乎全被摧毁,战士们只能从废墟中爬出来,顶着漫天飞舞的碎石,重新加固掩体。有的战士耳朵被震得流血,短暂失聪后仍摸索着拿起武器继续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