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边陲 》。(1 / 2)

《火边陲 》

1937年秋,华北平原上,日寇的铁蹄踏碎了村庄的宁静。

第一章:烽烟

王大栓蹲在麦秸垛后,手里的土枪微微发颤。村口,鬼子的皮靴声越来越近。昨夜,他们烧了邻村,火光映红了半边天。大栓的爹攥着镰刀冲出去,再没回来。

“大栓,跑吧……”隔壁的李婶拽着他的袖子,声音发抖。

“跑?往哪儿跑?”大栓咬牙,“爹的尸首还在村口晾着!”

远处传来一声惨叫,接着是刺刀捅进肉里的闷响。大栓猛地站起身,土枪对准了第一个踏进村口的鬼子——

“砰!”

枪声惊飞了树上的乌鸦。

第二章:孤军

三天后,大栓拖着一条伤腿,跌跌撞撞闯进了太行山。游击队的老赵收留了他,递来半块窝头:“能扛枪不?”

“能。”大栓咽下带血的唾沫。

夜里,他们在山坳里伏击了一支运输队。大栓第一次摸到三八大盖,子弹穿透鬼子钢盔时,他的手终于不抖了。

“好小子!”老赵拍他的肩,却突然闷哼一声倒下——暗处的狙击手击中了他的后背。

大栓红着眼扑向机枪,直到弹匣打空。

第三章:长夜

1941年,大栓成了连长。他的队伍像野草,烧不尽、杀不绝。一次突围后,只剩七个人。

雪地里,小战士柱子攥着半截冻硬的馍,忽然哭了:“栓子哥,俺想娘……”

大栓没说话,把最后一口炒面塞进他嘴里。

天亮前,他们端掉了伪军的哨卡。柱子冲在最前,胸口炸开血花时,还保持着冲锋的姿势。

第四章: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