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徐州的国民党军在杜聿明的率领下弃城突围。粟裕指挥华野部队,在陈官庄地区将杜聿明集团包围。为了避免不必要的伤亡,同时争取政治上的主动,解放军对杜聿明集团采取了围而不打的策略。在包围圈内,国民党军缺粮少弹,士兵们饥寒交迫,士气低落。解放军则利用这段时间,进一步加强政治攻势,开展“阵前喊话”“送饭劝降”等活动。许多国民党军士兵在饥饿和绝望中,纷纷越过战线,向解放军投诚。
1949年1月6日,解放军发起总攻。华野战士们如猛虎下山,向国民党军阵地发起猛烈攻击。经过四天四夜的激战,1月10日,杜聿明集团被全歼,杜聿明被俘,淮海战役胜利结束。
淮海战役历时66天,中国人民解放军以60万兵力战胜了80万国民党军,共歼灭国民党军55.5万余人。这场战役的胜利,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极大地削弱了国民党军的有生力量,为解放长江以南地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战争的伟大胜利。在战役期间,数百万民工推着小车,冒着枪林弹雨,为解放军运送粮食、弹药,转运伤员。他们用自己的肩膀和汗水,构筑起了一条坚固的后勤保障线。陈毅曾深情地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人民战争的本质和力量源泉。
淮海战役的胜利,还离不开正确的战略决策和灵活的战术运用。从战役前的精心谋划,到战斗中的随机应变,解放军将领们充分展现了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他们根据战场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作战部署,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敌人,最终取得了战役的胜利。
此外,政治攻势在淮海战役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开展政治宣传,解放军瓦解了国民党军的士气,争取了大量国民党军士兵的投诚,减少了战斗的伤亡和阻力。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的优势和智慧。
淮海战役的硝烟早已散去,但它的历史意义和精神价值却永远铭刻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这场战役的胜利,不仅改变了中国的政治格局,更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强大战斗力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正确性。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