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水退去那天,民政科长在临时帐篷里重开结婚登记。林淑芬忽然从医药箱底层抽出张泛黄的纸:那是被泥水浸透又晒干的结婚证,公章晕染得像朵红梅。周铁山发现背面密密麻麻记着各村捐赠物资数量,最新一行是\"孙老栓捐稻种三十斤\"。
第五章 铁轨延伸向远方(1952年10月)
周铁山调任铁道兵团那天,南京长江边的轮渡站挤满送行群众。孙老栓带着新收的稻米,程工程师送来镀铬的水平仪,当年被救的孩子们已戴着红领巾唱起《歌唱祖国》。
火车鸣笛时,林淑芬突然往丈夫手里塞了本硬皮笔记本。翻开扉页,是她用工整小楷抄录的《论持久战》片段,夹页里还藏着那支陪伴她走过战争年代的钢笔。
当列车驶过淮海战场旧址,周铁山看见昔日的弹坑已变作连绵稻田。远处新竖起的电线杆上,麻雀在高压线间跳跃,像五线谱上流动的音符。他摸出口琴吹起《解放区的天》,车厢里顿时响起此起彼伏的跟唱声,惊飞了电线上的鸟群。
(全篇完)
第三章 梧桐树下的识字班(1949年秋)
金陵女中的梧桐叶开始泛黄时,林淑芬在这里办起了第一个工人识字班。某个露水未曦的清晨,她发现讲台上多了罐野蜂蜜——这是纱厂女工阿娟连夜在紫金山采的,玻璃罐上还沾着带刺的苍耳子。
\"俺娘说蜂蜜润嗓子。\"阿娟绞着围裙角,\"您教俺写的'毛主席万岁',俺绣在枕套上了...\"晨光透过树叶间隙,在她补丁摞补丁的蓝布衫上投下光斑,像无数跳跃的金色文字。
第四章 雪夜灯火(1950年冬)
百年难遇的暴雪压垮了城南棚户区。周铁山带人抢修时,发现废墟里有星火闪烁——老裁缝把党徽别在棉袄内侧,正借着微光给受灾群众缝制冬衣。雪地上散落的线轴滚成奇异图案,宛如战争年代传递情报的密码。
\"我这针线活啊...\"老裁缝呵着白气,\"当年给白狗子军官改大衣时偷学的。\"他突然抖开一面红旗,那是用国民党呢子军服染制的,金黄的党徽针脚细密如麦浪。
第五章 春汛(1951年清明)
长江水文站传来警报那夜,林淑芬正在整理防汛档案。忽然有冰凉的手按住她肩膀——是阿娟带着纱厂姐妹,她们连夜赶制了三百个防汛沙袋,指甲缝里还嵌着棉纱。
黎明时分,女人们手挽手站在江堤上。暴涨的江水卷来战争年代沉没的炮舰残骸,撞在她们筑起的人墙上,碎成万千反光的鱼鳞。阿娟突然指着远处叫道:\"看!\"原来残骸铁皮上,不知何时已爬满新生的螺蛳,像无数小小的界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