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后:从废墟走向重建(2 / 2)

新找来的渔船太小,夜里浪又急。赵大根划到江心时,听见林秀在船舱里哼歌安抚伤员。调子是《何日君再来》,词却改成了\"盼天明,盼天明\"。

三、弹孔

扬州天主教堂临时改成野战医院。赵大根蹲在走廊抽烟,看见那个灰军装年轻人被抬进来。神父模样的医生摇头:\"子弹卡在腰椎,要开刀。\"

手术做到一半停电。林秀举着煤油灯,火光映亮墙上密密麻麻的弹孔——那是国军撤退时扫射留下的。灯影晃动间,赵大根发现每个弹孔里都插着根棉签,蘸着碘酒像支小蜡烛。

四、齿轮

三个月后,赵大根在南京下关码头又遇见林秀。她穿着列宁装,正带人清点仓库里的机器零件。

\"这是汽车厂的王工程师。\"她介绍身旁戴眼镜的男人,\"我们在组装救护车。\"

王工程师递来个黄铜齿轮:\"老同志,听说您认识路?我们需要去芜湖运机床。\"

赵大根接过齿轮,摸到上面刻着\"金陵兵工厂1937\"。江风吹来,远处新漆的大标语\"建设新中国\"红得刺眼。

五、婚书

1950年元旦,赵大根被请去喝喜酒。王工程师和林秀的结婚证很特别——是用国军遗留的作战地图糊的,背面的等高线隐约可见。

宴席摆在废弃的碉堡里。酒过三巡,突然停电了。宾客们却不慌,纷纷掏出准备好的蜡烛。火光中赵大根看见,每根蜡烛都插在弹壳里。

六、丰收

1952年冬,赵大根分到了地。他蹲在自家田埂上抽烟,听见广播里在报粮食产量。身后传来拖拉机声响,开车的竟是当年那个灰军装年轻人。

\"老伯!\"年轻人跳下车,腰椎上的弹伤让他走路有点跛,\"您猜这铁家伙用的什么发动机?\"

赵大根眯眼看去,阳光照在齿轮箱上,那黄铜光泽似曾相识。远处传来火车汽笛声,新修的铁道正穿过曾经的战场。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