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已来:西藏的智慧化与国际化新图景(1 / 2)

清晨的拉萨,朝阳穿透云层洒向布达拉宫金顶,智能路灯柱上的显示屏同步更新着实时空气质量——pm2.5指数18,空气优良。街道旁的共享单车整齐排列,扫码解锁时,语音导航自动切换为藏汉双语模式。这样的场景,正在西藏各大城市成为日常,数字技术与智慧化建设,正重塑着雪域高原的生活图景。

在西藏大学人工智能实验室,23岁的博士生平措朗杰盯着电脑屏幕,代码在屏幕上飞速滚动。他带领的团队正在开发一款基于藏文大数据的智能翻译系统,不仅能实现藏汉英实时互译,还能精准识别不同地区的藏语方言。“去年在边境贸易洽谈会上,这套系统帮助牧民顺利完成了跨境交易。”平措朗杰自豪地展示着系统界面,“未来,我们要让藏文化通过数字技术走向世界。”

智慧化浪潮同样席卷着农牧业。在那曲市安多县的现代化牧场,无人机群定时升空巡查,通过热成像技术监测每一片草场的长势;牛群佩戴的智能项圈实时传输健康数据,一旦发现异常,系统立即向牧场主手机发送预警。牧民次仁卓玛坐在家中的智能控制中心,轻点屏幕就能完成自动投喂、挤奶等操作:“以前放牧全靠双腿,现在动动手指就行,腾出的时间我还能学电商直播卖牦牛肉!”

与此同时,西藏正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倡议,成为中国面向南亚开放的重要通道。吉隆口岸的智能通关系统启用后,货物通关时间从过去的数小时缩短至十几分钟。2024年,西藏首趟中欧班列从日喀则发车,满载着藏毯、藏药等特色产品,经霍尔果斯口岸驶向欧洲。在吉隆边境合作区,来自尼泊尔、印度的商人与中国企业通过跨境电商平台洽谈合作,多语种智能翻译设备让沟通不再有障碍。

文化领域的数字化转型同样引人注目。布达拉宫、大昭寺等世界文化遗产完成三维全景扫描,全球游客通过VR设备就能“身临其境”游览。西藏博物馆推出的“数字唐卡”项目,利用区块链技术为每一幅唐卡作品生成唯一数字身份,既保护了文化版权,又拓宽了艺术品交易渠道。在抖音、tiktok等平台上,“#藏地科技美学”话题播放量突破10亿次,藏族青年用短视频展示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的融合,让世界看到一个充满创造力的新西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