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2章 《百日的啼哭》(2 / 2)

枣核针在顾承川掌心发烫,他想起二十年前的手术台,当机械臂即将落下,自己突然关掉电源:“给心包留个呼吸缝。” 手工打结的 37 分钟里,手术室的挂钟走得格外清晰,每一声滴答都敲在未拆封的机械缝合器上。

“顾老师,” 江凛指着照片里孩子挥舞的小手,“他的第一声啼哭,比预产期晚了 47 分钟 —— 护士说,是在等您缝完最后一针。” 这句话让顾承川喉头一紧,想起卓玛的孩子出生时,毡房外的牦牛突然停止了低鸣。

示教室的玻璃柜里,李建国的老病历与顾承川的断针静静相对,前者的红圈与后者的刻痕,在时光里完成了一场无声的对话。沈星遥不知何时站在门口,手里拿着新到的 3d 打印心脏模型,“心尖软肉” 区域特意保留了手工缝合的凹痕。

“顾医生,” 她的护目镜后泛着微光,“李明宇说,这个孩子的心脏,会记住每道手工针脚的温度。” 模型在灯光下转动,缝合点周围的心肌细胞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自愈,就像二十年前那个暴雨夜,顾承川用断针为生命留的那口气。

当示教室的钟敲过十二点,顾承川将百日照夹进李建国的老笔记本,红笔批注的 “慎下刀” 旁边,多了行铅笔小字:“孩子的笑,是最好的手术刀。” 枣核针在此时发出轻响,仿佛在应和远处传来的婴儿啼哭 —— 那是生命对温柔的应答,是医学最动人的勋章。

消毒灯亮起时,顾承川望着照片里李明宇的背影,突然明白:自己的断针早已不是冰冷的器械,而是串起三代医者的红绳。李建国的红笔、自己的断针、李明宇的智能设备,都在守护着同一个信念 —— 给心留口气,让生命自己长出愈合的力量。

而照片中的孩子,正用尚未长牙的嘴啃着李明宇的手指,胸口的淡色疤痕像枚小小的月牙。顾承川知道,这道疤痕会随着成长渐渐淡去,但留在心肌里的温柔针脚,将永远记得,二十年前那个选择手工缝合的医生,曾用掌心的温度,接住了他初到人间的第一声啼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