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4章 《理论考场的红圈》(2 / 2)

“李同学,” 路过的评委突然叫住他,“你那个‘生命需要呼吸’的答案,” 对方的白大褂上别着竞赛徽标,“让我想起三十年前的一个年轻人,他在抗洪抢险时,用断针给 37 位灾民缝合,每道针脚都留着能看见月光的缝。”

李小南的心跳漏了半拍,他认出评委胸前的勋章 ——1998 年抗洪纪念章,和顾承川抽屉里的那枚一模一样。“那位前辈说,” 评委的声音放轻,“真正的医学,是给生命留道缝,让希望能钻进来。”

考场的空调开得太冷,李小南却觉得掌心发热。他摸出准考证,背面画着顾老师教的 “心尖定位法”,每个红点旁都标着 “顾氏间隙”。现在看来,这些标记不是冰冷的坐标,而是三十年来,从李建国到顾承川,再到他,一代代医者用体温焐热的、生命的刻度。

交卷系统关闭的瞬间,李小南的答案同步传入阅卷后台。在成百上千份写着 “8 针” 的试卷中,那个 “7 针,生命需要呼吸” 的答案像颗破土的种子,让审阅专家们想起被教材简化的临床真相 —— 心脏不是机械零件,缝合密度里藏着对生命的敬畏。

沈星遥后来告诉他,顾承川看到监控里他答题的画面时,正把枣核针焐在掌心。“当时针尾突然发烫,” 她笑着说,“就知道你没让我们失望。” 李小南摸着口袋里的备用针,突然明白,那个违背教材的答案,其实是最古老的医学真理:技术的针线再精密,也需要给生命留道呼吸的缝。

最终,他在赛后总结里写下:“今日懂得,最好的缝合密度不是数字,是侧耳倾听心脏时,它愿意舒展的宽度。顾老师的红笔圈住的从来不是针数,而是医学最本真的模样 —— 让每个生命,都能在针脚间,自由地呼吸。” 字迹下方,不知何时多了个红圈,像顾承川批改作业时留下的印记,温暖而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