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合作初启,波澜暗生(1 / 2)

炎龙独立军、八路军和国民党军队达成初步合作意向后,各方都积极投入到合作的筹备工作中。然而,如同平静湖面下隐藏着暗礁,在合作初期,各种问题和矛盾逐渐浮现,给这来之不易的合作带来了挑战。

尽管三方都有着抗日的共同目标,但由于各自的发展历程、作战理念不同,在合作细节上产生了诸多分歧。

八路军长期在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强调发动群众,依靠人民力量,以灵活多变的战术消耗敌人。他们习惯在战斗中因势利导,根据实际情况迅速调整作战计划。而国民党军队遵循传统的正规战模式,注重阵地防御和大规模兵团作战,作战计划相对刻板,强调层级指挥和严格的军令执行。炎龙独立军则凭借先进的装备和独特的训练体系,擅长执行一些具有创新性和高难度的特种作战任务,作战风格勇猛且灵活。

在一次关于作战计划的讨论会议上,这种理念差异表现得淋漓尽致。针对日军在某地区的一处重要据点,八路军代表提议:“我们可以发动当地群众,对据点周边的道路进行破坏,同时组织小规模的游击队伍对据点进行骚扰,待日军疲惫不堪、防御出现漏洞时,再集中力量一举攻克。”国民党军队指挥官却对此不以为然,反驳道:“这种打法过于拖沓,我们应该集中优势兵力和火力,正面强攻,迅速拿下据点,以免夜长梦多。”炎龙独立军代表则提出:“我们可以利用特种部队渗透到据点内部,配合外部的佯攻,里应外合,以最小的代价夺取据点。”三方各执一词,谁也无法说服谁,会议陷入了僵局。

这种理念上的差异不仅体现在作战计划上,还反映在部队管理和群众工作方面。八路军注重与群众建立紧密联系,部队纪律严明,与百姓亲如一家。而国民党军队在一些地方,由于部分官兵纪律松散,与群众关系较为紧张。炎龙独立军虽然也重视群众支持,但因其作战方式的特殊性,与群众的互动方式又有所不同。这些差异导致在合作区域的群众工作开展上,各方难以形成统一的模式,影响了合作的效果。

随着合作的推进,资源分配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在武器装备、物资补给以及作战区域划分等方面,三方出现了利益纠葛。

武器装备方面,炎龙独立军拥有系统提供的先进装备,但数量有限。八路军由于长期在艰苦的敌后作战,武器装备相对落后,急需提升。国民党军队虽然整体装备优于八路军,但部分嫡系部队与非嫡系部队之间装备差距较大。当炎龙独立军提出将部分装备技术分享给八路军时,国民党军队内部一些人表示不满,认为应该优先满足国民党军队的需求。他们担心八路军装备提升后,会影响国民党在战后的政治地位。这种内部的利益纷争,使得装备技术的分享工作受到阻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