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军士兵跳上渔船,用刺刀挑开芦苇捆。就在刀尖即将触到药品时,远处突然传来密集的枪声。是游击队的佯攻!日军小队长咒骂着赶回汽艇,临走前用刺刀抵住水生的咽喉:\"要是敢耍花样,死啦死啦的!\"
船行至湖心,水生听见芦苇丛里传来梆子声。他将药品转移到接应的小船上,突然发现父亲不在其中。\"你爹为了引开敌人,往相反方向去了!\"游击队员老周的话让水生浑身发冷。
水生发疯般划着船往回赶,却只见燃烧的芦苇照亮半边天空。父亲的渔船歪斜地搁浅在浅滩,船板上布满弹孔。他在船舱里找到半截芦苇管,里面卷着字条:\"继续走水路,暗号不变。\"
此后三个月,水生接替父亲的位置,成为白洋淀上最年轻的交通员。他熟悉每一片芦苇荡的暗沟,能用不同的鸟鸣传递信息。有次运送电台零件时,他将零件塞进活鱼的鱼腹,在日军眼皮底下蒙混过关;还有一回,他把情报写在荷叶上,等接应的人取走时,字迹早已被露水晕开,不留任何痕迹。
1945年春,日军在白洋淀的据点接连被拔除。最后一次执行任务时,水生运送的不再是药品和武器,而是八路军的捷报。当他划着船经过父亲牺牲的那片芦苇荡,发现新长出的芦苇格外挺拔,在风中发出沙沙的声响,仿佛是无数抗日战士的低语。
抗战胜利后,白洋淀恢复了往日的生机。水生成了村里的小学校长,他常在课堂上指着墙上的芦苇标本对孩子们说:\"这些芦苇不仅能编席,还能藏情报、运伤员,它们的根深深扎在这片土地里,就像中国人的骨气,永远折不弯。\"每到清明,总会有白发苍苍的老战士来到白洋淀,折下一支芦苇,纪念那段芦苇荡里的峥嵘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