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的纸鸢(1 / 2)

1949年深秋,北平的银杏叶铺满长安街时,小穗正站在青石镇小学的操场上。当年战火纷飞的荒草坡,如今矗立着崭新的青砖校舍,孩子们清脆的读书声随风飘荡。她鬓角已染霜色,却依然保持着战时的利落劲儿,双手背在身后,仰头望着天空中盘旋的纸鸢。

“小穗老师!”扎羊角辫的女孩举着歪歪扭扭的纸鸢跑来,“王大壮说纸鸢能飞到天安门!”

小穗接过纸鸢,粗糙的手指抚过孩子们用蜡笔涂的红星,仿佛触到了记忆深处那枚木牌的棱角。十年前那个寒夜传递的情报,早已化作燎原星火,此刻却化作孩子们笔下稚嫩的图案。她指着远处连绵的青山笑道:“只要心里有方向,纸鸢就能飞到想去的地方。”

此时,镇公所的通讯员骑着崭新的二八自行车匆匆赶来,车铃清脆的声响惊起一群白鸽。“小穗老师,县里让您去一趟,有重要任务!”

当小穗踏进县文化馆时,满墙的老照片让她呼吸一滞。泛黄的影像里,八路军战士背着竹篓穿越火线,百姓们推着独轮车运送物资,还有一张她熟悉的纸鸢——正是当年承载情报的那只,如今被精心装裱在玻璃框内,翅膀上的字迹虽已褪色,却依然力透纸背。

“我们准备办个抗战纪念馆。”馆长指着墙上的照片,“您是那段历史的亲历者,想请您整理口述资料,尤其是关于‘纸鸢情报’的故事。”

小穗的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袖口,那里还留着当年被荆棘划破的旧痕。走出文化馆时,夕阳把她的影子拉得很长。路过新华书店,橱窗里陈列着《论持久战》《毛泽东选集》,玻璃倒影中,她恍惚看见七十年前那个抱着桦树皮字帖的小女孩,正穿过岁月朝她微笑。

回到青石镇,小穗开始挨家挨户走访当年的抗战老兵。拄着拐杖的交通员老张如今已是白发苍苍的老者,他颤巍巍地从樟木箱底翻出保存完好的竹篾,“当年扎纸鸢的手艺,我还没忘。”两人相对而坐,在煤油灯下重新扎起纸鸢,竹篾交错的声音,仿佛又回到了物资匮乏却信念坚定的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