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春,抗战纪念馆开馆日,小穗带着全镇的孩子来了。孩子们举着亲手制作的纸鸢,在广场上奔跑。人群中,她一眼认出了那个熟悉的身影——曾经的八路军军医李大姐,如今穿着白大褂,胸前别着红十字徽章。
“小穗!”李大姐紧紧握住她的手,眼角泛着泪光,“当年你送情报受的伤,现在还疼吗?”
小穗笑着摇头,目光投向纪念馆门口飘扬的五星红旗。馆内展柜里,复刻的纸鸢模型旁,陈列着她捐赠的桦树皮字帖和红星木牌。玻璃反光中,她看见自己的影子与墙上的老照片重叠,那些战火中的日夜,终于化作了照亮后人的光。
此后的每个清明,青石镇都会举办“纸鸢祭英烈”活动。孩子们把写满祝福的纸鸢放上天空,那些承载着“抗战必胜”的旧纸鸢,如今变成了“祖国万岁”“山河无恙”的新期许。小穗总会站在队伍最前方,看着纸鸢在蓝天翱翔,恍惚间,她仿佛又听见了太行山上的枪声,看见了母亲临终前塞给她的半块硬饼。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太行山。小穗退休那天,镇政府送来一面锦旗,上面写着“烽火育桃李,丹心映山河”。她把锦旗挂在教室墙上,带着孩子们在操场种下一棵银杏树。“等树长大了,你们就知道,和平的日子比什么都珍贵。”她摸着孩子们的头说。
新世纪的阳光洒在青石镇时,小穗已是四世同堂的老人。曾孙们缠着她讲抗战故事,她就带着他们折纸鸢。当彩色的纸鸢飞向天空,她会指着远方说:“当年我们用这个传递情报,现在,它带着你们的梦想飞。”
某个秋日的午后,小穗在摇椅上安静地睡着了。手中攥着的纸鸢轻轻滑落,微风拂过,它晃晃悠悠地升上天空,与远处孩子们放飞的纸鸢融为一体,在湛蓝的苍穹下,绘出一幅永不褪色的山河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