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波新章。(1 / 2)

电波新章

1954年春,周小满从朝鲜战场归来后,被调入新成立的国防通讯技术研究所。曾经在冻土中拼凑电台的经历,让他对极端环境下的通讯技术有了独特见解。走进明亮的实验室,看着崭新的仪器设备,他摩挲着口袋里那半截早已生锈的琴弦,暗下决心要让这些实战经验转化为守护和平的力量。

研究所里,苏联专家正在讲解最新的晶体管技术,可周小满却总想起朝鲜战场上用冰棱和琴弦搭建的临时天线。他向领导申请成立专项小组,研究\"非常规材料在应急通讯中的应用\"。起初,不少人投来质疑的目光,认为这背离了\"高精尖\"的科研方向,但所长却拍了板:\"战场上能救命的法子,值得深挖!\"

小组的第一个难题,是模拟极寒环境下的信号传输。周小满带着团队跑到东北的大兴安岭,在零下四十度的原始森林里,他们用冰凌、兽骨和树皮反复实验。当看到用白桦树皮包裹的简易天线成功接收到百公里外的信号时,随行的老技术员红了眼眶:\"这和当年在朝鲜用冰棱的法子,简直一脉相承!\"

与此同时,国内掀起了工业化建设的热潮。周小满发现,新建的工厂经常因通讯故障耽误生产调度。他带领团队研发出一款便携式应急电台,外壳用废弃的炮弹壳改造,内部线路借鉴了冻土电台的并联原理,即便部分元件损坏仍能维持基础通讯。这种\"军工转民用\"的设备很快在各大工厂推广开来,工人们亲切地称它为\"小满电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