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3章 《黏土心的回声》(2 / 2)

当导丝穿过心脏畸形部位,顾承川的指尖突然感受到细微的震颤 —— 那是黏土心模型上没有的数据,是真实生命给予的反馈。他想起李建国临终前的话:“好的医者,要学会用指尖阅读心跳的密语。” 此刻,男孩的心跳通过导丝传递到掌心,比任何监护仪都更清晰。

术后第七天,男孩在诊所外奔跑,脚链上的贝壳碰撞出清脆的响。他攥着顾承川的手,将一枚红土捏的小心脏塞进他掌心,心尖处的凹痕歪歪扭扭,却刚好能容下枣核针的针尖。“阿爸的针,” 孩子用当地语说,“让我的心学会了呼吸。”

部落的孩子们围过来,每人手里都捧着自己捏的黏土心,有的心尖有缝,有的缝口插着茅草茎。顾承川蹲下身,用枣核针在每个小心脏上点出透光的孔,阳光穿过针孔,在沙地上投下星星点点的光斑,像极了非洲夜空中的星群。

长老送来的羚羊角听诊器被挂在诊所门口,每当风吹过,角尖就会轻触那些带缝的黏土心,发出低沉的 “嗡嗡” 声 —— 那是生命的回声,是顾承川留下的、比任何医学报告都更动人的诊断书。

最终,顾承川在医疗日志里画下黏土心的示意图,旁边标注:“红土的弹性与心肌相似,凹痕深度对应 0.3 毫米呼吸缝。” 字迹下方,他用当地文字写下:“每个生命都是未烧的陶,医者的手,是给它们留道见光的缝。”

当暮色漫过高原,顾承川看着孩子们用黏土心摆出的图案 —— 那是个巨大的心形,每个小心脏的针孔都对准中心的枣核针。晚风掠过,所有黏土心同时震颤,回声汇聚成河,流向星空下的部落,流向三十年前的镇沅,流向每个为生命留缝的医者掌心。